文 王中中
不得不承認,世上滿是講廢話的人。
2021年互聯網最流行的審美風潮,應該就是無用美學style。
“美是無用之用”,抽離物質需求和功利性,隻剩下最純粹的“美”。被“無用美學”打動的年輕人,用這種“美”去逃離“功能先行”的慣性思維,跳脫出理性現實和功利思維的條條框框。
坐在“畫框”上的小貓,誰看完都會說一句無用美學,yyds。 / 無用美學豆瓣小組截圖
換句話說,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渴望沒有目的的快樂。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很快找到了互聯網上最會“制造快樂”的人——“UC震驚部”編輯。
“XX是怎麼一回事?今天小編就來幫助大家了解一下……好了,以上就是XX的含義和出處。”
看似長篇大論,實則啥也沒說。為了感謝這種“小編體”帶來的無用愉悅,這屆網民敲下了飽含敬意的評論盛贊——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誇獎一個人廢話講得好,隻需一句話——你明天來UC上班吧。 / unsplash
沉迷無效重複帶來的冷幽默,成了這屆網民取悅自身的最低成本手段。
一夜之間,大家都掉進了“你擱這擱這兒呢”的兔子洞,成了漫遊廢話世界的愛麗絲。無用的快樂,是我們唯一想要尋找的奇遇。
一棵是棗樹,
另一棵也是棗樹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當年在語文試卷上苦苦寫下閱讀理解,企圖分析魯迅先生想要表達什麼的人,現在把自己變成了“當代周樹人”。
如果現在讓他們把答案分析再寫一遍,他們大概會寫“魯迅先生寫這兩棵棗樹,是因為他的後園有兩棵棗樹”。
一般來說,語言有三大功能:傳達信息,認知世界,交流手段。而當代周樹人們把語言的第四功能發揚光大——說着玩兒。
說閑話或“侃大山”,是人類最古老、最方便的休閑消遣方式之一。所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笑談”就是這些“一席話”的最大意義——搞笑。
但講廢話也是一門技術活,要把廢話變成“笑話”,更是難上加難。B站UP主@花籬劉小刀 的“廢話教程”——《教你如何正确地說廢話》,目前已經有300多萬播放量。
都嚴肅點,來上課了啊!溫馨提示:目前《廢話的藝術》已經出到2.0版本。 / bilibili截圖
視頻評論區中,有虛心好學的“學霸”網友甚至給大家總結了提綱要點,交出一份“滿分答卷”。
隻需掌握幾個小技巧,你也能成為談笑風生的廢話達人:
1.同義替換:還沒開學的同學,學校應該還沒有開吧。2.轉折小俏皮:現在作業快寫完的同學,加油哦,應該還差好多沒寫吧。3.無腦重複:
作業還沒寫完的同學,作業還沒寫完吧。作業沒寫完的同學,馬上就能把作業寫完,他們把寫作業的時間拿來寫作業。
如果實在記不住,隻需要記得唯一準則——重複,因為“搞笑就是重複”。
事實上,在搞笑界,“重複”的地位向來不容忽視。無論是國内外的喜劇電影、肥皂劇、綜藝節目還是脫口秀、相聲等,用“重複”來制造笑點幾乎是一個默認的共通點,它能出現在所有幽默出現的場合。
無論你稱呼它是前後聯系、埋梗、包袱、call back……本質上來說,它們都是在重複先前出現過的内容,運用的就是“重複”這個手段。
為什麼無意義的重複會引人發笑?
法國哲學家亨利 · 柏格森在《笑》一書中對滑稽進行過廣泛的探讨,幽默的産生是因為笑話中所描述的情形和現實之間形成了反差,它打破了我們對經驗世界的預期。
無效重複的效果正是如此,突如其來的無意義回溯讓人摸不着頭腦,反而有了戲劇感十足的浮誇滑稽。
當我們聽到“聽君一席話”時,自然而然會想到“勝讀十年書”。但再次重複的“如聽一席話”,就成了和預想結果之外的“差異”,“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怎麼樣,你笑了吧?這種猝不及防的重複就是常見廢話梗的笑點。
把這段話看完,你什麼也沒有收獲,就是最大的“收獲”。 / 微博截圖
人們重複着重複的笑話,是自嘲和調侃。那如果不覺得好笑怎麼辦?隻能恭喜你,至少你浪費了生命中寶貴的幾分鐘。
廢話即藝術
在現代,說廢話無疑已經成為了一場大型集體行為藝術。歸根到底,大概要怪大家把“湊字數”這門糊弄學基本入門手法發揚得過于光大。
小時候寫作文想方設法填滿800個小方格,長大後逛個論壇還得“回複評論不得少于15字”。而自媒體盛行時代,每篇文章中你看見的3000字,背後是編輯們掉光的三千發絲。更别提一到年底就輪番登場的工作彙報、PPT和個人總結,都是一個個“磨人的小妖精”。
年終報告的痛,誰都懂。 / 電影《通緝令》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正在備戰考研的熱心同學,分享了他的些許心得。“做事要認真”這五個字,要怎麼拓展成一個段落?
“克服僥幸心理、麻痹思想、松懈情緒、敷衍态度、懈怠表現、苟且行為、馬虎做法、堅持不搞應付主義、不搞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用這些詞句分類分點去說。
動詞方面也能下功夫,“克服、堅持”這些常見詞彙還可以換成其他動詞,如警惕麻痹思想、杜絕苟且行為、防止懈怠表現等。
在這一刻,重複的“廢話”不再是廢話,而是“反複闡述的措辭”。
說得好的廢話,是會說話、是懂得藝術性、是文學語言。
說得很好,但我選擇閉嘴。 / 電影《低俗小說》
“寫文章,尤其是寫小說、寫散文,說白了就是說廢話。所謂的語言藝術就是廢話藝術。”作家韓石山毫不客氣地把作家(包括他自己)都歸類為“廢話專家”,寫文章十有八九是沒話找話,就看你能否把這話說得有點意思,讓人家看得下去。
2002年高考全國卷的語文作文題“心靈的選擇”有一篇滿分作文。它的開頭是這樣的:“人生在世,說長悠悠數萬日,遙遙無期;說短匆匆幾十秋,彈指一揮間。人生長河裡,我們常常需要做出選擇。”
說了這麼多,其實隻說了“人生需要選擇”這幾個字。但它之所謂優秀,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廢話”。
在表達者眼裡,從來不存在廢話,因為表達永遠有意義。
《愛在》三部曲就是典型的“話痨電影”,戲内的人喋喋不休,畫面外的觀衆總能從這些不停歇的絮語中找到共鳴。 / 《愛在午夜降臨前》
表達“廢話”的意義是什麼?朱自清曾談及人們對語言表達認識的演變過程,在二十世紀,“人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談話并不比蒼蠅的哼哼聲更有意義些”。
談話的目的不再是傳達觀念,而是要“哼哼”。但我們願意哼哼,願意證明自己是個活人而非蠟人。
或許這就是我們不斷重複廢話的意義。它的意義就在于對于别人“沒有什麼意義”之外的,專屬于表達者自身的“意義”。
失語者自救聯盟
每個流行網絡用語的未來都注定是過氣,放在“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身上也一樣。因為讓它們變得流行,不在于昙花一現的病毒式重複擴散,而是它們背後代表的年輕人的新态度。
流行語的叠代越來越快,并且越來越反映時代情緒。如果回顧2020年的流行語,它們的立場越來越明顯。
2021年還沒過完,這裡面好幾個流行語已經過氣。 / 《語言文字周報》
内卷、幹飯人、打工人、小鎮做題家、雞娃……這些表達了年輕人所處的總體處境的網絡詞彙,語言漸漸由崇高走向“崇低”。普通人可以無數次使用這些詞語,理解日常生活,讓自己越來越認同這一立場,也找到自己的同伴。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曆文字失語。中國青年報社201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承認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
在互聯網交流中,因為身體不在場,所以必須依賴中介,語言貧瘠就表現在這些統一流行語的通脹和貶值中。人們發現烈度更強的字眼才能表達同樣意思,所以用語越來越誇張。好看的表演一律是“炸”,群英荟萃隻有一種表達方式叫“神仙打架”,誇獎隻有兩個字——絕了。
讓電影成為現實的,正是我們自己。/ 電影《1984》
依賴流行語的表達習慣最終導向了腦袋的懶惰,正如喬治 · 奧威爾在《1984》的警告:減少詞彙量,縮小思想範圍,最終沒有詞彙表達。
“我敢說,你一定以為我們主要的工作是創造新詞兒。一點也不對!我們是在消滅老詞兒——幾十個、幾百個地消滅,每天在消滅。我們把語言削減到隻剩下骨架。”
現在我們都成了那個把語言削成骨架的人。
2021年初在豆瓣建立的“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小組,目前已經有13萬小組成員。每一個失語者都在這裡通過練習,希望擺脫文字失語。組員互相出題,逼迫自己去表達。
無效重複的廢話梗流行,或許也是一種我們正在發出、無意識的自救信号。
幽默讓我們得以窺視另外一個世界,從而讓我們認識到現在所處世界的荒唐。但幽默并不是救贖,它安慰我們,讓我們認識到這個世界是唯一的,它和身處其中的我們都不完美。我們無法逃避,我們隻能在這個世界裡嘗試去改變。
說點什麼都好,說點廢話也挺好,隻要我們仍然堅持表達。
參考資料
《論廢話、廢話存在基礎及其對語文教學的啟示》範遠波 | 華東師範大學
滿篇廢話?年輕人的笑點是越來越奇怪了 | 壹讀
為什麼沒有表情包和流行梗,我們就說不好話了 | 塔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