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餘秋雨先生在開篇序語中所說,什麼樣的人會願意談論人生?人類的很多行為方式處處充滿不可思議,我們總是在苦惱人生,困頓其中,卻時常不知從何談起,隻剩空白的感歎;即便是專家、大家,談論到最後也可能充斥着空洞、武斷的感想和斷言。
什麼樣的人适合聊人生談感想?餘秋雨說,老人或者是哲人。
但現實中我們往往發現,老人和哲人臨去前,都不會剖析自己的一生,而是做着日常的事情,抑或是說兩句精簡的感慨。
比方說王陽明,他死前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總共八個字就完了;弘一法師說,“悲欣交集,見觀經”,七個字,讓人摸不着頭腦。
這一切都讓《相約星期二》這本書變得非常珍貴,因為它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社會學的教授叫莫裡•施瓦茨,他是哲學家也是學者。在他得了ALS(肌萎縮側索硬化)瀕臨死亡之後,用了去世前的三個月,回想自己的人生,和一個學生相約星期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在他去世後,學生寫下了這本書,記錄了教授每個星期二講述的“人生課”。
《相約星期二》
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它。
接受衰老,我們就能發現生活中許多美好、真實的東西。當我們還是個孩子時,我們樂于做個孩子;當我們是個老頭時,我們也樂于做個老頭。
人老了以後,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周遭的世界似乎頓時變得年輕了,變得比原先想象得更加生動了。
你會逐漸發現各種箴言、格言是富有生命力的,而這些在年輕的時候一直以為是死的、腐朽的。”
莫裡教授說:“衰老并不是衰敗。它是成熟。”
就像莊稼,從播種,成長,到成熟,收獲,都經曆過了,完成了。接受衰老,人生就會迎來幸福。
《尋夢環遊記》中有句台詞:“人有兩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上的死亡,第二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将你遺忘。”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電影的另一個名字叫《coco》。
coco是電影主角曾奶奶的名字,曾奶奶有一個深愛她的父親埃克托。早年埃克托為了追尋音樂夢想,抛家棄女,與朋友一走了之。但當埃克托想回歸家庭時,卻不幸被朋友害死了。
90年後,唯一記得埃克托的coco也即将離開人世,當人世間不再有人記得他時,身在亡靈世界的他也将煙消雲散,了無蹤影。電影的最後,曾奶奶coco在再次響起的童年的琴聲中,想起了父親埃克托,快要消亡的埃克托于是重獲新生。
大衛·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單》裡寫過,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失,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複存在,你悄然離去。
第三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個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關。
《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死并非生的獨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莫裡教授也說道:“死亡終結生命,但無法終結感情的聯系。”
隻要我們彼此相愛,并把它珍藏在心裡,我們即使死了也不會真正地消亡。
因為彼此的愛依然存在着,活在每一個觸摸過愛撫過的人心中。
錢德勒在《漫長的告别》裡說:“故事的結尾并不重要,生活唯一确保我們的就是死亡。所以我們最好不要讓那結尾,奪走了故事的光芒。”
今天,重讀《相約星期二》,我的心中依舊波瀾翻滾。眼下的中國,正跑步進入老年社會,“一孩化”帶來的嚴重社會後果,無情地落到了數億老人的頭上,也成了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在社會化老年保障機制尚未完備,獨生子女勉為其難的情況下,讀一下《相約星期二》吧。它能讓我們的内心變得強大,從而擺脫恐懼,遠離絕望,積極地面對自己的晚年。它能讓我們演繹“夕陽無限好”的熱烈;也能讓我們坦然平靜看待生命的落霞。請珍惜自己的每一天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