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文章中,我曾不止一次地為大家介紹過近代名家的“課徒稿”。或許很多朋友不太明白這個“課徒稿”究竟指的是什麼?那麼本篇,我就從課徒稿的價值和如何學習課徒稿兩個方面給大家簡單闡述一些觀點,也算是答疑解惑吧。
陸俨少課徒稿
“課徒稿”可以說是國畫的專有名詞,雖然古已有之,但近代畫家運用得較多。這主要是因為20世紀後,新式美術教育制度确立,中國開始借鑒西方繪畫的教育模式,采用了集中大班授課。此時的“課徒稿”被近代名家廣泛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所以,“課徒稿”也可以理解為是老師的教案,學生的課本。
課徒稿對于學生的價值無疑是巨大的。首先,課徒稿的繪制者,都是實踐經驗豐富的繪畫大家,他們結合多年的實踐和體悟,把古人深奧的國畫理論,轉化為深入淺出,易于理解和學習的範本。這對于學生的幫助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課徒稿雖然不如一副作品完整,甚至還有些随意且潦草,但他往往更有針對性地解決某一個問題,使學習者很快就能發現問題,抓住要點。所以,對名家“課徒稿”的研究,是快速提升自己繪畫能力的一條捷徑。
那麼究竟該怎樣運用課徒稿呢?我的觀點就是,盡最大的努力發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以本篇所選用的陸俨少課徒稿為例,雖然表現的都是樹,但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經常所講的筆墨關系,疏密關系,虛實關系,節奏關系等國畫規律,在這盤曲萦繞的線條穿插中,都會有所體現。
僅僅隻是用線條勾勒樹幹與樹枝,卻充滿了長與短,曲與直,濃與淡,幹與濕,快與慢等等豐富的節奏變化。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筆墨麼?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虛實麼?這些變化集中在一起,筆墨才謂之靈動,畫面才謂之鮮活。
陸俨少課徒稿
從曆史上看,筆墨的修養,決定着一個藝術家及其藝術的最終定位。在國畫藝術中,筆與墨原本就是不可分割,互為你我。對于高手來說,一根線就可以包含豐富的藝術語言。這也是國畫藝術的神奇之所在。如果你能讀懂這一點,你就會對用筆用墨有一個全新的理解。
所以,大師們這些看似不經意而為的“課徒稿”,實則是初學者的“學習寶典”與“提升秘籍”。大家通過仔細的觀察與體會,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獲。将這種收獲,通過自己的實踐轉化成自己的能力,這才是一條正确的學習路徑。
積跬步以至千裡,希望日常的這些學習點滴,能夠給大家的學習帶去一些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