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内經》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天來就跟大家講講生命之根本——氣血。
氣血——是中醫學中常提到的概念,我在坐診的時候也常常會和患者說起,因為氣血在人體生命活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黃帝内經》中就曾有“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的記載,足以說明養好氣血,對我們治療如類風濕、骨關節等各種疾病的重要性。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中醫大夫在開方中常會增加養氣血的藥材的原因,補才能扶正。
比如我剛說的,也是臨床上常見的關節炎,其實就是“上實下虛”之症,氣血不充足,也就下不到腿部,所以供給膝蓋的氣血不夠,膝蓋又總是在活動的狀态,走路、下樓梯、跑步登山等,有活動就有磨損。
而氣血就像人體的潤滑劑,當身體的潤滑油不足就會出現磨損加重,這個時候如果再進了風寒濕寒邪,就誘發或加重了風濕性關節炎。
人體的各個身體髒腑的正常運作也是需要靠氣血充沛,尤其是肝氣、心氣,起推動血行,促進血液的疏通的作用,所以氣血不足身體的一些外在表現也能夠反應出來身體的氣血狀态。
比如:
心慌、氣短、胸悶是心髒供血不足;
頭暈、記憶力下降,是大腦供血不足;
脂肪肝和高血脂都是肝髒供血不足;還會造成腎功能下降、腸胃功能紊亂。
女性氣血不足更容易出現乳腺疾病,月經紊亂等症狀。
氣血行走一身,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是要出“毛病”的!
這也是中醫補血治療不單隻是加補血藥味與方藥,而是兼顧補氣、或健脾、或益腎、或調肝、或祛瘀、或解毒等治法。具體需要側重哪方面呢?這個是需要根據不同體質去辨證用藥。
你也可以根據下邊的這些進行一下簡單的自測,也可評論區留言,說出你的症狀,我幫你判斷。
看眼白顔色是不是發黃、有血絲?
看頭發是不是幹枯、掉發、發黃、開叉、發白?
看指腹是不是扁平,薄弱,或指尖比較細?
看牙龈有沒有萎縮、平時愛出血?
看睡眠是不是經常失眠、多夢、驚悸?
如果以上症狀都有那說明你是血虛或氣血不足,可就需要調理身體了。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動力主要靠氣,而血是氣的源泉,氣和血相互依存,共同維系和促進人體的生命活動和身體健康,所以才有“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無不傷及氣血”的說法。
這裡教大家三招有效補充氣血的方法:
第一招:梳頭法
頭部是“精明之府,諸陽之會”的部位,經常梳頭不但可以緩解頭痛,還可以排洩邪氣,同時疏通經絡運行氣血,清心醒目,平肝熄風。
具體方法為:由前向後梳,力度柔和動作緩慢适中為好,以頭皮有熱、脹、麻感為佳。梳齒宜圓滑。
第二招:按揉穴位
血海穴——位于膝蓋内側,是足太陰脾經的穴,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的功效,還可以補血養肝,滋潤皮膚,是治療血症的重要穴位。
這個位置也很好找,在正常坐姿狀态下,手掌包裹膝蓋,掌心對準膝蓋骨頂端,大拇指在大腿内側,大拇指碰到的地方就是血海穴,按壓會有酸痛感就找對了,每天按揉5-10分鐘即可。
第三招:養肝血
中醫認為肝藏血,主疏洩、調氣機,即是貯藏血液、調整血量的重要髒器,所以我們平常養氣血,最主要的就是要養肝,春季又是養肝的好時節,常見的補養血氣的名方,比如常說補肝益氣湯、四君子湯、四物湯等,另外适當的鍛煉身體、打太極、做瑜伽等,都有促進髒腑調和,氣血調和的目的。
這裡提醒一下大家在春季養生補氣血時,可以盡量選擇藥食同源之品,比如我們常見的紅棗、當歸、黨參、龍眼、菠菜、蓮藕、黑芝麻、桑葚、紅豆等都是很好的補氣血之物。
這些藥食同源的吃起來也更加安全,若想選擇中藥調理,還是要經過專業醫師的辨證下用藥。
我是中醫王振亮,從事中醫臨床、教學近四十年,希望能夠幫到您!
祝君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