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點1 學會寬容,讓世界更美好
論據示範
她選擇了寬恕,而不是以牙還牙
2004年,馬吉德在跟蹤其大學同學阿米娜幾個月後,在一個公交站向她求婚。遭到拒絕後,他把硫酸潑向了阿米娜的眼睛,導緻其毀容、失明。案發後,法庭判決馬吉德賠償阿米娜約1.9萬英鎊,同時入獄。但阿米娜拒絕賠償,而是要求讓對方也嘗嘗她多年以來經受的痛苦。當地法庭按照“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古老司法規定,同意了阿米娜的請求。
但是在最後一刻,阿米娜放棄了這個念頭,她決定寬恕這個幾乎毀掉她一生的人,讓其繼續服刑贖罪,而不是被自己以同樣慘烈的方式奪去眼睛和容貌。阿米娜說:“有很多國家都在盯着我在這件事上會怎麼做……所以,我是為了我的國家而這樣做(放棄以眼還眼)的”。她的母親說:“我為女兒驕傲……她有勇氣寬恕馬吉德。”奉行“以眼還眼”的舊法則,我們最後一定會全都變成瞎子。法律應該給犯罪者以适當的懲罰,但是應避免人為的過度報複。
名師解析
阿米娜放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給予兇手以寬容,她的這一行為得到了她母親的支持,更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因為我們知道,寬容比報複更難,也更可貴。
論點2 寬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論據示範
六尺巷
據《桐城縣志》記載,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争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争執線上退讓了三尺建牆,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後來這件事被廣為傳頌,還有一句順口溜:争一争,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張英從“以和為貴”思想出發,向自己的家人,也是向世人傳達了一種“做人要大度”的積極思想。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六尺巷視察時,對六尺巷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看得非常仔細,臨離開時,她很嚴肅地說過:“六尺巷的故事告訴世人:大度做人,克己處事。”
名師解析
“六尺巷”的故事之所以能夠成為曆史上的一段佳話,并不是因為它隻是一個單純的故事,而是在于它告訴了世人一種極為重要的道理:大度做人,克己處事。通過此事,我們可以知道寬容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
論點1 讀書可以陶冶情操
論據示範
“讀書皇帝”康熙
維系身體健康,離不開吃飯,從食物中可以攝取營養,提高身體免疫力。保證精神健康,離不開讀書,讀書可以為大腦貯存養分,陶冶情操,增強思想免疫力。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上,都需要有平和的心态、積極的态度、高昂的鬥志。讀書是保證心理健康的良藥,讀古人之書,好比與先賢對話;讀今人之書,好比與智者交流。得意時讀書,可以使人頭腦清醒;失意時讀書,可以使人重振旗鼓。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曆史上,多少名人志士,因為酷愛讀書、終身堅持,從而讀出奇崛人生,讀出偉大成果。清朝開創康乾盛世的康熙,在位61年,是曆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但他讀書的時間比當皇帝的時間還長,從5歲開始一直到死,都手不釋卷,後人稱之為“讀書皇帝”。有人總結康熙的讀書曆程,概括為“三個四”,即四個階段:少年好學,青年苦學,盛年博學,老年通學;四個境界:欣然境界,憤然境界,敬然境界,陶然境界;四點經驗:貴恒久,貴思悟,貴知行,貴著述。
名師解析
書籍被稱為人類的精神食糧,培根的名言、康熙皇帝讀書的事例,都充分證明了“讀書可以陶冶情操”的觀點。
論點2 讀書有利于我們成長
論據示範
撲在書上的高爾基
高爾基被列甯稱為“無産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被寄養在外祖母家。因為家庭極度貧寒,他隻讀過兩年小學。10歲時就走入冷酷的“人間”。他當過學徒、搬運工人、守門人、面包師,還兩度到俄國南方流浪,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歡讀書,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機會,撲在書上如饑似渴地讀書。如他自己所說:“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
他為了讀書,受盡了屈辱。他10歲時在鞋店當學徒,沒有錢買書,就到處借書讀。那時的學徒,實際上是奴仆:上街買東西,生爐子,擦地闆,洗菜,帶孩子……每天從早晨幹到半夜。在勞累一天之後,他用自制的小燈,堅持讀書。
老闆娘禁止高爾基讀書,還到閣樓上搜書,搜到書就撕碎。因為讀書,還挨過老闆娘的毒打。
由于高爾基一生如饑似渴地讀書,勤奮不懈地努力,他寫下了大量有影響的作品:《海燕》《鷹之歌》《母親》《克裡姆·薩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間》《我的大學》。除此之外,他還寫了大量的政論、特寫、文藝評論等。
名師解析
在極為艱難的環境下,高爾基仍堅持讀書。廣泛的閱讀使高爾基積累了淵博的知識,他終于成了俄國偉大的作家。
論點1 美來自于磨難
論據示範
磨難是生命的珍珠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一隻蚌在沙灘上享受着陽光的歡樂,突然吹起一陣細風,把一沙粒吹到了蚌殼内的嫩肉上,蚌猝不及防,猛地合上了蚌殼。等到蚌再張開殼想把沙粒弄出來時,卻發現那沙粒已深入肉内無法取出。
于是蚌隻好帶着那粒沙遠行天涯,在無盡的痛苦裡,不斷地分泌粘液去包裹那粒沙。
後來,當蚌感覺不出沙粒的存在時,卻發現自己也在與痛苦的鬥争裡把自己的生命消耗殆盡了。
蚌死後,在大海上随波浮沉,一次退潮時,蚌留在了沙灘上,幾個孩子發現了它,由于多日海中侵蝕,蚌微張了絲小口,孩子發現蚌殼裡有絲亮光,掰開看,卻發現了一粒碩大的珍珠。
磨難雖然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痛苦,但隻有經曆了磨難,才能造就一顆異常美麗的珍珠。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磨難,讓生命更為茁壯;磨難,讓意志更為堅強;磨難,讓思想更加成熟。美來自磨難。
名師解析
當人們驚歎珍珠的完美靓麗時,可曾想過珍珠蚌所曆經的磨難和滄桑?珍珠享受着世人的羨慕與贊譽,那是曆經煉磨難後盛開的成功之花。
論點2 殘缺也是一種美 論據示範
殘缺美,其實是一種普遍的美
談到“殘缺美”,我們自然會想起盧浮宮裡的著名雕塑“斷臂的維納斯”。
維納斯的美從何而來?
有人認為來自殘缺——正是因為維納斯斷臂後不再完美,所以更顯凄美;有人認為來自暗示——你可以把她的手臂想象成各種樣式、姿态,故而美不勝收。
維納斯的美不是緣于其所缺,而是來自其所有:如果不是由于斷臂後的維納斯仍然擁有優美的曲線、健康的軀體、聖潔的神态……她身上折射出的美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基礎。
盡管此身已殘,但維納斯所承載的無瑕的藝術之美,卻仍舊執着地展現在世人面前,讓這種美更加具有動人心魄的能量。
所謂“殘缺美”,庶幾在此。
殘奧會賽場上的各國運動員,沒有誰因為殘疾而放棄對生命的熱愛,他們以自己在不幸面前所擁有的一往無前的勇氣,戰勝了殘缺帶給人生的遺憾,擁抱了健康、展現了活力、诠釋了精彩。
這又是一種美。觀看殘疾人選手的比賽,是一種審美的經曆。如果說他們身上也散發出了一種“殘缺美”,那麼這種美不是來自殘缺本身,也不是來自人們對這種殘缺的同情,而是源于即便殘缺也無法掩蓋住的那股旺盛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生命之大美。
名師解析
“殘缺美”的概念,把殘缺這種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的遺憾,與理想境界中的至美連綴在一起。從斷臂維納斯和殘奧運動員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更多、更感人的美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