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原文翻譯注釋?桂江朝代:唐代|作者:曹松,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插秧歌原文翻譯注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桂江
朝代:唐代|作者:曹松
未識佳人尋桂水,水雲先解傍壺觞。
筍林次第添斑竹,雛鳥參差護錦囊。
乳洞此時連越井,石樓何日到仙鄉。
如飛似堕皆青壁,畫手不強元化強。
【題中注】1、桂江;即廣西漓江。2、越井∶指廣州越秀山的古井。
【題外注】水雲:多指水雲相接之景。解:懂得。次第:陸續。參差:繁雜衆多的樣子。唐 杜牧 《阿房宮賦》:“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錦囊:詩人把溶洞比作美麗的錦囊。元化,指造化;天地。
翻譯:第一聯因為不曾識得美人容貌故而找尋桂水(隻為一睹桂水芳容),水天一片雲霧缭繞的美景首先懂得我的心意,依傍着我的酒壺(似乎要與我一起共同飲酒欣賞美景)。
第二聯句原來的筍林如今陸續新添了很多斑竹,剛剛會飛的鳥兒在溶洞外面上下翻飛好像在守護着這些溶洞。(有的解釋說詩人把溶洞比作美麗的錦囊。)
第三聯寫溶洞極其深遠。乳洞此時連越井,指廣州越秀山曾有一古井,又稱越台岡井或趙佗井。桂林的洞連接廣州的井,用了誇張的手法。石樓指山,寫出了山在水雲之間的神韻,觀者如同身處神仙境地。
第四聯桂林的山真得很像從天而墜,幾乎四面都是懸崖峭壁。畫手再厲害,也比不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作者簡介: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 舒州(今安徽安慶市潛山市梅城鎮河灣村)人。早年曾避亂栖居洪都西山,依建州刺史李頻,後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特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
曹松詩作,風格似賈島,工于鑄字煉句。因他生活在社會底層,故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憎惡戰争。他在《己亥歲二首》詩中寫道:“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将功成萬骨枯。”論者謂此詩精煉隽永,超過了前人同題材詩作。
曹松不滿現實但又熱衷功名,多次參加科舉應試,直到昭宗天複元年(901)才以71歲高齡中進士。因同榜中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顔等皆年逾古稀,故時稱“五老榜”。曹松被授任校書郎,後任秘書省正字。終因風燭殘年,不久謝世。遺作有《曹夢征詩集》3卷。《全唐詩》錄其詩140首。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______
A.首聯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寫出漓江的美麗以及詩人為水雲景象所陶醉的愉悅。
B.頸聯寫乳洞的幽深和山峰的高峻,想象新奇,手法多樣,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C.“如飛似堕”一句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寫出了漓江山巒陡峭山石聳峙的特點。
D.全詩語言生動活潑,變化多姿,描繪了漓江的奇美迷人,表達了由衷的贊歎。
解析:“如飛似堕”不是動靜結合,而是以動寫靜,突出漓江山巒陡峭山石聳峙的特點。
動靜手法可以細分為以下幾種:
①化動為靜。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挂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印象,将流動的水當作靜止的布,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挂在山間,一個“挂”字化動為靜,生動形象,活靈活現。
②化靜為動。如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中的“兩山排闼送青來”,一個“送”字,把靜止的山給寫活了。
③動靜結合。同時描寫靜态的事物和動态的事物,讓靜景動景相輔相成,相映成趣。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④以動襯靜。以動态突出靜态,是反襯手法的一種。如賈島《題李凝幽居》:“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個“敲”字有動作有聲音,以動襯靜,以聲襯寂,在月夜的寂靜中,一個“敲”字反而更顯得環境幽靜。“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則是以聲襯寂的典範。
⑤以靜襯動。“此時無聲勝有聲”。
(2)本詩颔聯用比喻的手法寫漓江的山石乳洞之美,對其中的“錦囊”一詞,後人有不同解釋:一說是比喻鐘乳石洞,一說是南方吐绶雞(即火雞)的别名。你同意哪種說法?請說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種說法。此聯上句寫漓江的“筍林”山峰,與本句寫鐘乳石洞形成一個整體,且與頸聯“乳洞此時連越井”密切關聯;“錦囊”指用彩綢做的袋子,以此為喻能夠突出漓江鐘乳石洞的幽深美麗。(每點3分,共6分)
同意第二種說法。此聯上句中“筍林”“斑竹”同屬植物,本句中“吐绶雞”“維鳥”同屬動物,前後對仗工整;吐绶雞體表豔麗,以群鳥聚集相擁來比喻漓江山石乳洞的奇異多姿,生動形象。(每點3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
兩種說法,前者重在與上下句的關聯,後者重在談對仗工整,兩個說法的相同點是都表現了漓江山石乳洞的奇異多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