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征戰不休。三國之中,劉備統治的國家被稱為蜀。劉備死後将蜀漢的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禅(小名阿鬥)。臨終前,劉備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禅治理蜀國。諸葛亮在世時,嘔心瀝血地幾次向魏國發動北伐,最後因為食少事煩,病死軍中。諸葛亮去世後,改由大将姜維輔佐劉禅。
公元263年,魏國軍隊大舉進攻蜀國,一路勢如破竹。姜維抵擋不住,驚慌不已的劉禅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綁雙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宮投降,做了魏軍的俘虜。同時跟他一塊做俘虜的,還有一大批蜀國的大臣。
劉禅投降以後,魏國統治者司馬昭為了籠絡人心,封他一個食俸祿卻無實權的“安樂縣公”稱号,并将他和原來蜀漢的群臣遷居魏國都城許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樣養尊處優。
話說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禅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暗地裡存着東山再起的野心,于是有意要試探他。
有一次,司馬昭設宴,請劉禅喝酒,席間叫人為劉禅表演蜀地樂舞。跟随劉禅的蜀國大臣看了,想起亡國之痛都難受得掉眼淚。而劉禅卻咧着嘴看得高興,司馬昭就故意問他:“你想不想故鄉呢?”劉禅随口說:“此間樂,不思蜀也。”意思是:“這裡很快樂,我并不想念蜀國。”
散席後,劉禅的舊臣郤正教他說:“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該痛哭流涕地說:‘蜀地是我的家鄉,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裡。’這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陛下回去呀!”
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禅就裝着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說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隻好閉着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禅睜開眼睛,吃驚地說:“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麼知道的呀?”司馬昭和左右都哈哈大笑。
從此司馬昭知道劉禅确實胸無大志,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樂不思蜀的出處
司馬文王與禅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問禅曰:“頗思蜀否?”禅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禅曰:“若王後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複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禅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樂不思蜀的意思
樂不思蜀原來的意思是指蜀後主劉禅甘心當俘虜不思複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過去環境,并忘卻了原有的責任。
樂不思蜀使用示例
那麥思敦更覺氣色傲然,或飲或食,忽踴忽歌,大有“此間樂不思蜀”之意。(魯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附:樂不思蜀的主人公簡介——劉禅
劉禅(207-271年),字公嗣,又字升之。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蜀漢最後一位皇帝,史學家稱蜀漢後主,223年—263年在位。在位四十一年。
陳壽在《三國志》認為劉禅是“素絲無常,唯所染之”,早年得諸葛亮輔助,所以“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但後來寵信黃皓,敗壞政事,卻是“惑閹豎則為昏暗之後”。但與暴虐好殺的孫皓相比,劉禅更為善于處理政務且與大臣們保持着良好的互動。
由于受《三國演義》故事影響,劉禅小字“阿鬥”被後世意指政事無才幹者,産生“扶不起的阿鬥”成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