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甯省,簡稱遼,取遼河流域永遠安甯之意而得其名。春秋戰國,燕國設立遼東、遼西郡開始,遼甯的建制進入了有史可考的時代。遼甯省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既沿海又沿邊、中國最北端的沿海省份。截至2018年底,遼甯省共轄14個地級市,59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17個縣,8個自治縣。其中,就縣級北鎮市來說,人口超50萬,隸屬于遼甯省錦州市。在曆史上,該地區曾經名為廣甯縣,因為和廣東省下轄的廣甯縣重名,所以改為北鎮縣,并撤縣設市,成為縣級北鎮市。
一
首先,北鎮市隸屬于遼甯省錦州市。在地理位置上,北鎮市位于錦州市東部,醫巫闾山東麓。位于東經 121°33'~東經122°12',北緯41°19'~北緯41°48'之間,東接黑山縣,西鄰義縣,南與盤錦市毗鄰,北與阜新市搭界,東南與台安縣相望,西北與淩海市相通。縣級北鎮市南北長53.9公裡,東西寬約53.1公裡,面積達1782平方公裡。就縣級北鎮市的曆史來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屬燕國這一諸侯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遼甯省北鎮市一帶屬遼東郡這一建制。
二
西漢時期,在該地區設立無慮縣,并于境設立遼東郡西部都尉府,上屬幽州。進入東漢時期,無慮縣初屬遼東郡,漢安帝時移屬遼東屬國。三國這一曆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錦州市北鎮市一帶屬曹魏的疆域。在三國時期,該地區屬幽州昌黎郡(今義縣)。西晉取代曹魏後,今縣級北鎮市一帶屬平州(今遼陽)昌黎郡。南北朝時屬營州昌黎郡(今朝陽)。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今縣級北鎮市一帶初屬燕郡(今義縣),大業八年,隋炀帝楊廣這位皇帝在位時,改燕郡為遼西郡,該地區屬之。唐朝建立後,今縣級北鎮市一帶屬河北道之營州,境内設立巫闾守捉城。
三
遼國時期,在該地區設立顯州,州下又設三州三縣(奉先、山東、歸義三縣)。金國取代遼國後,于金天會元年(1123年)升遼顯州為廣甯府,府址在今廣甯鎮,下設闾陽、望平、廣甯、鐘秀四縣。元朝建立廣甯路,轄闾陽、望平二縣,今縣級北鎮市一帶屬之。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設立遼東都指揮使司。明朝末年,後金崛起。在此基礎上,廣甯城作為兵家必争之地,成為後金和明朝争奪的焦點之一。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正式設立廣甯府,統甯遠州、錦縣、廣甯縣。公元1665年,移府治所于錦州府。從此,廣甯縣為錦州府所轄。
四
最後,由此,在清朝時期,今縣級北鎮市一帶屬錦州府廣甯縣。到了1913年,因為和廣東省下轄的廣甯縣重名,所以前者改為北鎮縣,北鎮因醫巫闾山為北方鎮山而得名。據《廣甯縣鄉土志》記載, “ 舜封十二山以醫巫闾山為幽州之鎮故名北鎮 ”。 1995年3月,撤消北鎮縣,設立北甯市(縣級)。2006年2月,北甯市更名為北鎮市。對于縣級北鎮市來說,直屬于遼甯省,由錦州市代管。截至2018年底,縣級北鎮市總面積達1782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52萬人。
文/情懷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