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随感20字?昨天推出短文“‘詩’樣翻譯”之後,總有點意猶未盡之感,現略作補充我們大緻說過:漢譯英與英譯漢的難度相比較,譯者無論入行長短,或者說經驗多少,多半都認同前者通常更費神一些;就“無韻的原句處理為韻句(僅就類似情形而言)”,也表達過“點贊”之意;同時希望譯文在必要時可“稍加壓縮”,其目的在于體現“言貴簡/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今日仍拿“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說事,僅想說明英漢互譯雖非“一一對應”,但在不同語言之間,暗合之意也是存在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古詩随感20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昨天推出短文“‘詩’樣翻譯”之後,總有點意猶未盡之感,現略作補充!我們大緻說過:漢譯英與英譯漢的難度相比較,譯者無論入行長短,或者說經驗多少,多半都認同前者通常更費神一些;就“無韻的原句處理為韻句(僅就類似情形而言)”,也表達過“點贊”之意;同時希望譯文在必要時可“稍加壓縮”,其目的在于體現“言貴簡/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今日仍拿“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說事,僅想說明英漢互譯雖非“一一對應”,但在不同語言之間,暗合之意也是存在的。
譬如下面這兩個英語說法,相信不少英語學(習)者一定不陌生,至少曾見過:
(1) An idle youth, a needy/lousy age.
(2) A young idler, an old beggar.
相比上面那句出自漢樂府詩集《長歌行》中的“名言”,誰能說不是呢?如果讀者認同二者大意相當,那麼再比較一下漢字數量和英文音節,不難發現後者呈減少之勢!更好玩得是,出于個人的翻譯行文習慣,我們更青睐第二個表達法,因為前後兩部分對稱:
(1) 語序一緻(不定冠詞/形容詞/名詞);
(2) 語言生動;(young/old);
(3) 因果明顯(idler/beggar);
更引人注目的是;
(4) 音意形美
鑒于關注本欄目的多數讀者,與英語所涉不多,故稍作說明:“音”指押韻,“意”為意思、意義或意境,“形”在本文中僅指外形、相貌或外觀,也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譯文在外貌上跟原文一樣”!為啥要這樣呢?何以體現呢?
假如上面那句漢語要貼到牆上,或贈與他人,卻又不能寫成一行,我們一般會作換行處理,似乎可一分為二呈上下排列,即: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又比方說,我們希望有較為對應英文與之相映成趣,或者應個景什麼的,那麼A young idler, an old beggar似可作同樣處理,即:
A young idler,
An old beggar.
當然,這一所謂的“形美”也不過是個巧合而已,難保不招人嗤之以鼻之嫌!但通過實踐,我們發現其存在變為“常規”的可能,讀過前面不少短文的讀者,應該留到了這一點!個人看法而已,歡迎私下交流。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