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人要知分寸懂得換位思考

人要知分寸懂得換位思考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5 06:32:49

一位哲人說過:“不是每一條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中。”

人在世上行走,注定要與不同的人交往。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人生經曆各異,看待問題的立場、現狀處境、認知水平自是不同。

經曆世事,洞悉人性,一個人越是成熟越會明白: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知理不争辯,才是成年人之間,最好的相處潛規則。

人要知分寸懂得換位思考(成年人相處規則)1

立場不同:知人不評人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中說:“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常德乃足。”

一個德行深厚、富有智慧的人,明晰人性本質,了解他人性格,知道别人的優點,也能發現缺點。

便也明白,人無好壞之分,立場不同,行為處事便也不同。

唐朝時,有兩個玩伴和蘇明。

合夥在長安開了間大酒樓,生意興隆,收益頗豐。

但是為人卻有些小氣吝啬,分賬時,總是斤斤計較,給自己讨點好處。

而蘇明卻默不作聲,妻子生氣地說:“難道你還不清楚他的為人嗎?”。

蘇明卻笑笑說:“我怎會不知情,隻是他幼年喪父,生活拮據,平時自是節儉仔細些。”

後來,兩人合作如常,生意越做越大,關系也越來越好。

古語雲:“未經他人事,莫論他人非。”

人人都有無人知曉的苦難,都有無法言說的痛苦。

很多時候,無法身臨其境,也不能感同身受。

唯有保持尊重,學會包容,不輕易評價,不枉自非議,是對他人最大的善意,也是人與人相處最合适的距離。

人要知分寸懂得換位思考(成年人相處規則)2

處境不同:知事不聲張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講:“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了解事情原因的人,往往不會聲張揭短,知道他人不易的人,常常不會執着形式。

很多時候,處境不同,對錯難分;情形不同,是非難辨。

遇事不着急下定義,不忙着去聲張,是一個人成熟的素養。

從前,有一地主,每到秋收農忙時,就會找長工來幹活。

張順是這家的老長工,踏實肯幹,為人忠厚。

一日,地主家的兒子發現,張順在收麥子的時候,把掉在地上的麥穗偷偷放進衣袋,便将此事告訴了父親,想要當場揭露他。

父親忙勸阻說:“他家今年遭了荒,生活困難,此事不要聲張。”

後來,張順知道了此事,一直感恩于心,做事更加用心仔細了。

鄭闆橋曾說過:“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

事事洞察是一種聰明,而假裝糊塗卻是一種智慧。

與人相處,處境不同,适時糊塗,知事不聲張,看清不說破,凡事留一線,是成年人之間最頂級的相處之道。

人要知分寸懂得換位思考(成年人相處規則)3

人要知分寸懂得換位思考(成年人相處規則)4

認知不同:知理不争辯

莊子在《逍遙遊》中說:“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有一種植物,早上生長下午消失,不知有晝夜的變換;有一種動物,夏天出生秋天死亡,不知有四季的更替。

自然萬物皆是如此,總是受限于自己的見識、眼界,所以很難看到真理全貌,了解他人眼中的世界。

從前,有一名樵夫,每年秋冬季節,上山砍柴,維持生計。

春夏時節,休養生息,讓樹木得以生長。

一天,正值盛夏,樵夫在院子裡乘涼。

一名正準備去街上乞讨的乞丐,路過此處,嘲諷道:“你比我還懶,不久就要過苦日子喽!”

樵夫隻是笑笑,不曾說話。

事後,兒子說:“您為何不解釋呢?”

樵夫說:“他整日忙于乞讨,又怎會理解呢?”

古人雲:“江海不與坎井争其清,雷霆不與鳥雀争其聲。”

海水不和井水争論清澈;雷聲不與鳥鳴比較聲響。

因為真相一直都在,真理顯而易見。

故而明智的人,知理不争辯,他們明白:認知不同,難以解釋;世界不同,多說無意。

對于這些人,不争論,不多言,不解釋,才是彼此最舒服的相處狀态。

《省心錄》中說:“和以處衆,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也。”

真正活得明白圓融的人,與他人相處和氣、寬厚、包容,同時能夠洞察事态,做好自己,不去多言,善待他人。

立場不同,知人不評人,彼此懂得能長久;

處境不同,知事不聲張,理解包容得人心;

認知不同,知理不争辯,不必強求才舒心。

餘生,願我們有知人、知事、知理的通透,也有不評價、不聲張、不争辯的智慧。内心清明,言語适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