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農家的孩子,自幼患鼻炎,長年鼻塞流黃膿鼻涕,臭哄哄的,其他家裡的孩子都不願和他一起玩。幸好孩子家裡養有一群鵝,他每天都與鵝為伴。一天,他趕着鵝群到一個山邊的地方吃草。餓壞了的鵝群見草就吃,惟獨有一種又鮮又嫩的青草,鵝群卻一口都不吃。小孩覺得很奇怪,于是用竹竿把鵝群趕到草旁,鵝群隻低頭聞聞,又跑開了。小孩心裡好奇,拔了一株用鼻子聞了一下,忽然打了幾個噴嚏,鼻子頓時不塞了。後來,他每天都拔一點來聞聞,慢慢地再不流濃臭鼻涕了。同村還有幾個患鼻炎的孩子,也用這種青草塞鼻,都很快治愈了。從此以後,這種草的藥用功效逐漸流傳開來。因為鵝不肯吃這種草,人們就給它取名“鵝不食草”,沿用至今,鵝不食草仍舊是味常用中藥。
從小故事中我們知道了鵝不食草名字的由來,除了故事中的通鼻竅,它還有哪些作用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吧。
鵝不食草為菊科植物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L.)A.Braun et Aschers.的幹燥全草。我國南北多數地區均有分布。5~6月采集,洗去泥沙。鮮用或曬幹生用。其應用如下:
風寒感冒
本品辛散溫通,能發散風寒,但藥力較弱,一般風寒感冒較少選用。因其長于通鼻竅,故主要用于風寒感冒而見鼻塞、流涕、頭痛者,可與細辛、白芷、蒼耳子等藥配伍。
鼻塞不通
本品辛溫升散,入肺經,能通肺竅,利鼻氣。古方多以本品塞于鼻内,治療鼻瘜肉以及鼻淵鼻塞、頭痛。現代臨床多用于鼻炎(包括急性鼻炎、慢性單純性鼻炎、肥厚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等),經鼻腔給藥,劑型多種,單用有效。或配伍蒼耳子、辛夷、白芷等散風寒、通鼻竅藥内服,治療鼻塞不通屬于風寒所緻者。若偏于風熱者,可與薄荷、黃芩、野菊花等藥同用。
寒痰咳喘
本品兼能化痰、止咳、平喘,因性偏辛溫,治療咳嗽痰多,較宜于寒痰所緻者。可配伍麻黃、細辛、百部等藥。
瘡癰腫毒
本品兼能解毒消腫,治療瘡癰腫毒,《瀕湖集簡方》以本品和穿山甲、當歸搗爛,加酒,絞汁服,藥渣敷患處。《泉州本草》以鮮品搗敷局部,治療蛇傷腫痛。
提高免疫力,三七有良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