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筆記44篇

論語筆記44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12:21:23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磉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

論語筆記44篇(論語學習筆記28)1

接着講關于隐士的故事,或者講隐士對孔子的挑戰,這是一篇很有名的叫荷蓧杖人。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就是子路不是跟着孔子去周遊列國嗎?結果後就是掉隊了,遇到一個過去的杖人,指的就是老人。荷是擔着,用他的木杖挑着除草的農具。那麼子路趕緊打聽,說老人家有沒有看見我的老師啊?結果老人家有對孔子的不滿,說四肢不勤勞,五谷都分不清,誰是老師?接着他就把木杖插在地上開始除草。子路一看,這也不是善茬,就拱手站在一邊了。

論語筆記44篇(論語學習筆記28)2

結果到了第二天,這個當天晚上止子入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什麼意思呢?就是當天晚上啊,老人留子路住宿殺雞做熟米飯給子路吃,讓兩個孩子也出來見了子路。盡管呢他不支持不同意,但是他還是厚待了子路,第二天子路就追上了孔子,把這件事兒告訴了孔子。孔子馬上判斷說這是一個隐士,讓子路回去再去看老人,結果自路到了那裡,老人就走開了啊。那麼我們看殺雞具黍,把雞把那個黃米飯都做出來給子路。

所以呢,我們聽過孟浩然的一句詩,也叫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個雞黍帶來的就是隐士隐者的意思。看最後一段,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論語筆記44篇(論語學習筆記28)3

子路這段話說的相當的文绉绉,說不出來做官就是不義的。您看您讓孩子出來見我,就證明你懂得這個長幼的秩序,長幼的規矩。既然長幼之間的禮節是不可廢棄的,那君臣之間的名分為什麼就廢棄了呢?您想潔身自好,亂了君臣間大的倫理關系。那君子之所以要從政做官,就是為了推行義呀。就是我們做的我們是高層次的追求,并不是因為做官工資領的高有權利。那至于我們的道不能行得通,這事我們早就知道了。

論語筆記44篇(論語學習筆記28)4

其實我們在這兒呢真的可以看到孔子的偉大的救世的精神。那這種精神讓孔子有别于一般的哲學家,他所處的時代真的是混亂而野蠻的。而孔子堅持絕不放棄,看看他幹哪些事兒吧,思學召集天下的英才,聚集社會的精英,構建人這種社會理想,這個人本身就是人道的精神。那麼他受到了小政客的排擠,昏君的冷遇,還有這些隐士們的嘲諷。我們可以數一數隐士的名字了。接與,長沮,桀溺,荷蓧杖人都是隐士。那麼他們對這個社會冷了心,他們就叫這個避世之士,認為孔子就是病人,那麼高傲的認為自己要比孔子要高明,德行也比孔子高尚。其實孔子也是對社會絕望的,但是呢他不棄天下于不顧,這是一種偉大的救世精神,是自知必敗,絕不回頭的偉大人格,着實讓我們肅然起敬。

忘憂感悟:自認為高明的人,在他得意的那一刻就是一個病人了,心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