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2月12日[1]~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于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
時間、事件、地點、情節、故事表述完滿。并且互相印證、更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感知、感懷、感恩還注入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人類最偉大的人生理想。更體現了文化人那種“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的做人境界。表面看上去寫的是優美的景物,實際上則寄托了作者此時此刻的志趣情操。
全詩以賦的方法寫作,且渾然天成,而又恰到好處不露痕迹。以至于外行人以為杜甫這首詩是在描寫自然風景。上下兩句,兩兩相對,且那些明比、暗喻讓人浮想聯翩。是運用“賦、比、興”的經典之作。讓人見識到了什麼叫托物言志,什麼是詩的語言。
賞析
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閑居時寫了即景小詩四首,這是其中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的春景。本詩由兩聯工整的對偶句組成。上聯寫動景。首句寫莺啼翠柳,是近景,點明了季節物候;次句白鹭飛上青天,是遠景。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顔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不僅有色還有聲,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下聯寫靜景。前兩句的兩個動詞是“鳴”、“上”,後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含”字運用拟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隻,是近景。這裡停泊的船隻即将要駛向東吳,靜中包含着動;“萬裡”點出空間的遼闊。這首詩每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