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脾胃虛寒與脾胃濕熱有什麼區别

脾胃虛寒與脾胃濕熱有什麼區别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9-12 16:12:50

李小姐看見自己的體檢報告,兩手顫抖差點倒下。

原來前不久,李小姐所在的單位組織去體檢,一直以來體檢報告都沒有異常的他,這次突然看到“陽性”字眼,一時無法接受。

“幽門螺杆菌陽性啊?太常見了。”李小姐的同事包子笑着安慰他。到底幽門螺旋杆菌是什麼?

“獨一無二”用來形容它不為過。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以為胃部是無菌的,直到幽門螺旋杆菌被發現。

幽門螺旋杆菌是人類胃中可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也是公認的胃病界“當家花旦”,衆多胃腸道疾病都與它離不開幹系。

幽門螺旋杆菌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發炎,或胃淋巴瘤,甚至導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及不良預後胃癌。胃癌是我國各種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居首位的,每年大約有16萬人死于胃癌。

幽門螺旋杆菌在胃部“作怪”,你的胃部就會感到不适,這時候就要及時去檢查了。

脾胃虛寒與脾胃濕熱有什麼區别(脾胃濕熱胃氣郁滞)1

幽門螺杆菌從何而來?它是如何傳播?

幽門螺旋杆菌相當獨特,傳播主要途徑就是消化道,幽門螺旋杆菌的唯一傳染源就是人類。所以,隻要是幽門螺杆菌感染者,糞便、嘔吐物、唾液中均可帶有不同量的細菌,因此幽門螺杆菌主要通過口——口、糞——口、胃——口途徑傳播。

口——口傳播

口——口傳播是幽門螺杆菌感染最重要的傳播途徑。

共餐是幽門螺杆菌感染中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家庭、親友聚餐是中國人彼此親近的表達方式,所以建議帶有幽門螺杆菌者,盡量分餐,并注重餐後餐具的消毒;外出就餐使用公筷,并減少在外就餐的機會。

病從口入,生的食物,刺身等不熟的食物,都存在感染幽門螺旋杆菌的安全隐患。經常在外就餐者感染機率大,因為在外餐具、食材不潔,水源污染等都有可能造成幽門螺杆菌傳播。

此外,還能通過母嬰傳播,包括不清潔的哺乳,用嘴給嬰兒喂食,親吻嬰兒口唇,或給嬰幼兒使用成人的餐具、吸管等。

接吻也是幽門螺杆菌主要傳播途徑,唾液可殘留病菌,而接吻是交換唾液最直接的方式。

脾胃虛寒與脾胃濕熱有什麼區别(脾胃濕熱胃氣郁滞)2

糞——口傳播

幽門螺杆菌也存活在排洩物中,當帶菌糞便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就會造成病菌的傳播。所以,飯前便後要保持手部的衛生。戶外、野外不建議喝生水,未清洗的蔬菜或瓜果也不建議食用。

胃——口傳播

幽門螺杆菌存在于嘔吐物及生理性胃食管返流等患有胃部疾病的患者體内。

前期染上幽門螺杆菌有哪些症狀?

由于幽門螺杆菌感染前期沒有特别明顯的表現,也是其容易産生病變的原因。不過隻需要細心觀察,身體還是會出現3個症狀: 

首先是口臭,幽門螺杆菌感染後,會引起消化不良,食物殘留在髒腑,從而引發口臭。其次就是消化不良,如出現脹腹、胃酸反胃、大便不順暢、不能成形等症狀。最後,感染者會日漸消瘦,感染幽門螺旋杆菌後,人體受消化系統影響導緻食欲不振,日漸消瘦。部分患者伴有貧血的症狀。

有沒有藥可以治療呢?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有抗生素,抑酸藥和铋劑,這三類藥物均可用于幽門螺杆菌感染的治療。

首先是抗生素,因為幽門螺杆菌屬于細菌,所以抗生素對它有效,但是一般用來根除幽門螺杆菌的抗生素隻有阿莫西林,克拉黴素,甲硝唑,呋喃唑酮,四環素,左氧氟沙星。

其次就是抑酸藥,它能提高胃内pH,增加抗生素的抗菌活性,胃内pH提高後,能減少幽門螺杆菌定植。主要與抗生素合用,以産生協同作用,提高根除率。代表藥物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奧美拉唑、雷貝拉唑等。

最後就是铋劑,铋劑能夠直接殺滅幽門螺杆菌,它的殺菌效果可以媲美抗生素,所以醫學界也常常使用含有铋劑的組合來治療幽門螺杆菌感染,常用的铋劑有膠體果膠铋,枸橼酸铋鉀。

脾胃虛寒與脾胃濕熱有什麼區别(脾胃濕熱胃氣郁滞)3

中醫對預防幽門螺杆菌有什麼方法建議?

中醫認為:先有胃火濕熱,而後有菌。幽門螺杆菌之所以可以在胃裡“作怪”,就是因為脾胃抵抗力低下,因此調養脾胃是對抗幽門螺旋杆菌之關鍵。

中藥辨證治療,通過對幽門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緻病機制的研究,在掌握患者的病理特點的基礎上采取對症治療,一方面及時控制了病情惡化,另一方面減少了肝腎損害。像胃部氣郁滞,在《傷寒雜病論》中就有提到,可以用枳實、厚樸、升麻、沉香、青皮、蘇梗、藿梗、陳皮、香附、木香、砂仁、娑羅子、生姜等中藥材調脾胃升降,樞機轉則氣機暢,抑制幽門螺杆菌的滋生。

針對脾胃濕熱《内經》中則指出,可用黃連、黃芩、蒲公英來祛濕氣理熱氣;寒濕則可以用驅風散寒除濕的藿香,這些是通過祛濕的方法抑制幽門螺杆菌。此外,柴胡可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專治肝氣郁滞,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慢性胃炎等疾病的治療。

脾胃虛寒與脾胃濕熱有什麼區别(脾胃濕熱胃氣郁滞)4

為了減少幽門螺杆菌感染率,降低胃癌風險,除了日常的生活習慣的防護,專家也建議大家可以定期服用益生菌制劑,改善腸胃生态環境,增強免疫力。

參考資料:

[1] 幽門螺杆菌[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07

[2] 中國自然人群幽門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0

[3] 第四次全國幽門螺杆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内科理論與實踐.201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