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可謂是心理學中的一股清流,它“以人為中心”的思想使得心理學漸漸變得“感人”。相較于隻研究異常心理的精神分析,隻研究人的行為的行為主義,人本主義更關注人的“正能量”。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産生,與美國的時代特點有關。二戰後,美國的财富大大增加,而經濟的迅速增長使得美國人在精神上的需求也變得更多了,于是人本主義心理學迎合這樣的需求出現了。另外,人本主義心理學也借鑒了一些其他思想,例如存在主義中關于“人擁有自由意志,可自行選擇,但也需要為這份選擇的自由承擔責任”被羅洛梅等人借鑒,例如現象學(布倫塔諾、胡塞爾)的方法“對内部經驗的經驗描述”亦被羅傑斯等人借鑒。并且,精神分析研究病理,行為主義關注行為沒有“人情味”等問題也使得心理學急需一種新的視角去研究。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誕生過程:1945年馬斯洛首次提出“人本主義心理學”,而他在1970年于阿姆斯特丹舉行了首屆國際人本主義心理學會議。在1971年,美國心理學會通過了設置人本主義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的決定。
下面介紹一下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幾個大咖。
一、馬斯洛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主要有幾點: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理論、價值論、高峰體驗輪和超個人心理學。
需求層次理論,相比在衆多領域都有提到。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為五個等級,從下往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如滿足吃飽穿暖的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也稱為社交、人際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需要的發展應該由最低層級開始向上推進,但也并非要達到某一層的100%才能往上走。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要在物質豐裕後才會去考慮精神的發展:若我們連生命的基本需要都無法滿足,就無從談及精神世界的發展了。
自我實現理論,其中的内容分為個人潛力的實現和集體潛力(人類共同潛能)的實現。而個人潛力的實現又有兩種,一種是健康型的自我實現,即踏實能幹,活在此時此刻,另一種是超越型的自我實現,這種自我實現是在存在的層次上,有豐富的超越性體驗。
價值論認為,人的自我實現就是要将人自身的潛能充分的發揮,當人的潛力充分發揮後,就達到了自我實現。而高峰體驗論便是在自我實現後所體驗到的一種奇妙感。
超個人心理學主要是超越個人的角度,以超個人主義出發,主張天人合一。
二、羅傑斯
羅傑斯的思想對心理咨詢産生了巨大的影響,當下心理咨詢中的“尊重”、“積極關注”、“共情”等都是源于羅傑斯的思想(也對教育産生了影響,如教學中的“以學生為中心”)。
羅傑斯認為,人性本質是積極向上的,且人性是變化發展的(朝着積極的方向),而人的認知活動可以通過意識經驗來探知(這點便是其借鑒現象學的方法的體現)。
羅傑斯提出了自我理論,可謂他思想的核心。他認為,自我是由反應評價(他人的評價)、社會比較(我們與他人進行比較)和自我感覺綜合而成的。自我原本具有幾種特性:一,對經驗開放,即能夠以接納的态度接受外部世界,在意識層面上理解自我的情感态度,理解外在于自己的現實;二,信任有機體,即自我原本是相信自己身體感覺、身體反應的,根據感覺來做出決定;三,内在評價源,即自我關于大多事務的評價是基于自身内在的感覺、觀念的;四,成為過程的意志,即自我發展是一個過程,而不能将自我的發展僅僅看作一個結果,注重過程中的體驗。
但是,自我在發展過程中會被扭曲:我們希望得到積極經驗,而積極經驗又被外在于我們的他人決定(我們不能單方面地讓自己變得快樂),而他人給予我們積極經驗(可以理解為愛)總是帶有條件的(所謂的“有條件的關注”),于是,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為了獲得更多的積極經驗而時常迎合他人的價值标準,最後内化了社會價值規範,使得原本自我的很多特點被壓制了(如對經驗的開放性,當我們内化了某種價值規範後,就難以對對立的價值觀念保持接納性)。
羅傑斯還指出,當自我實現與我們的自我理想差距太大時,便容易産生心理問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