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曲靖和雲南昭通?雲南省簡介雲南省,簡稱雲(亦稱滇),位于中國西南部,北回歸線橫貫南部東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貴州省毗鄰,北以金沙江為界與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隅與西藏自治區相連,西部與緬甸相依,南部和東南部分别與老撾、越南接壤,共有陸地邊境線4061千米總面積39.4萬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720.93萬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省會昆明市,省政府駐五華區,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雲南曲靖和雲南昭通?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雲南省簡介
雲南省,簡稱雲(亦稱滇),位于中國西南部,北回歸線橫貫南部。東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貴州省毗鄰,北以金沙江為界與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隅與西藏自治區相連,西部與緬甸相依,南部和東南部分别與老撾、越南接壤,共有陸地邊境線4061千米。總面積39.4萬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720.93萬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省會昆明市,省政府駐五華區。
全省共有16個地級行政單位(其中: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9個縣級行政單位(其中:17個市轄區、18個縣級市、65個縣、29個自治縣)。
雲南省共有52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份。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38%,彜族、白族、哈尼族、壯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諾族、蒙古族、獨龍族、滿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個民族的人口都超過8000人。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之始。唐為六诏,後為南诏;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
昆明市、昭通市、曲靖市
昆明市
公元前277年,楚國大将莊蹻開滇,因秦攻楚,斷了歸路,“變服從其俗”,與當地的叟族部落聯盟,建立了以叟族為主的“滇國”,修築苴蘭城,自稱“滇王”。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發巴蜀地區的士卒,以大兵臨滇,先後征服了滇池東北面的勞浸、靡莫等部落,滇王常羌臣服于漢,被賜金質“滇王之印”。漢以滇池地區為中心設置益州郡,郡治與滇王駐地同在今晉城附近。郡下設縣:昆明為谷昌縣,昆陽為建伶縣,晉甯為滇池縣,安甯為連然縣,富民為秦臧縣,宜良為昆澤縣。225年,諸葛亮南征至滇池,改益州郡為建甯郡,“郡治仍益州郡之舊”。
晉271年,南中四郡(建甯、雲南、永昌、興古)從益州(治成都)劃分出來,設立甯州,與益州同列,為全國十九州之一。東晉以後,“方土大姓”爨氏勢力逐漸強盛,成為滇中地區的統治者。339年,晉王朝封爨琛為甯州刺史,并承認其世襲地位。隋初改置昆州,後廢。唐朝先後在雲南設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區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改谷昌為益甯縣,屬昆州州治。618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孫爨弘達為昆州刺史,治理屬縣,治所仍設在益甯城。唐代中葉,蒙氏勢力在洱海地區崛起,建立南诏國。746年—747年,蒙氏皮羅閣進兵安甯,攻滅爨氏。于昆川(今昆明城區一帶)置拓東城,成為南诏國的東部重鎮。
937年,大理段氏奪取南诏政權,建立大理國,統一了雲南,在拓東城的基礎上設鄯闡府,為大理國八府之一。府治沿襲拓東城。元1276年,賽典赤主滇後,把軍事統治時期所設的萬戶、千戶、百戶改為路、府、州、縣,正式建立雲南行中書省,置昆明縣,為中慶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遷到昆明。鄯闡府改善州,領昆明、官渡二縣,後廢州,置中慶路,并官渡縣入昆明縣。自此,“雲南”正式成了行省一級行政區的名稱,“昆明”也正式作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明1381年,改元代“路”為“府”,仿内地建制,設置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先将中慶路改為雲南府,置知府、知州、知縣。雲南省治、府治和縣治同設在昆明城内。清朝沿襲明制,昆明仍為雲南府和昆明縣治所。
1949年12月,昆明和平解放。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按原8個區建制接管昆明市。接管昆明縣後劃屬武定專區。1950年8月,将昆明縣由武定專區劃屬昆明市,1953年,昆明市、縣合并。至2020年末,昆明市共轄7區3縣3自治縣,代管1縣級市。
五華區:1956年,昆明市原二、四區合并為五華區,因境内五華山得名。
盤龍區:1956年,昆明市原一、三區合并為盤龍區,以境内盤龍江得名。
官渡區: 1953年以前為昆明縣地,1953年劃屬昆明市,設五區和六區。1956年,原五、六區合并設立官渡區,因滇池古渡口“官渡”得名。當年,原七區更名為龍泉區,1958年,龍泉區并入官渡區。
西山區: 1953年以前為昆明縣地,1953年劃屬昆明市,設八區和九區。1956年,原八、九區合并設立西山區。
東川區:秦朝屬靡莫部族,公元前135年,西漢置堂狼縣。唐中葉設東川郡,宋(大理)置東川大都督,明初設東川府,屬雲南布政使,後隸四川省。清1726年改屬雲南。1912年廢府設會澤縣。1954年,析會澤縣部分地區,設立省直轄東川礦區,1958年改設地級東川市。1998年,東川市改設昆明市東川區。
呈貢區:公元前109年,西漢時為滇池、谷昌兩縣地。三國蜀漢屬建甯郡,晉屬晉甯郡。唐改郡為昆州,改谷昌縣為益甯縣,改滇池縣晉甯縣。元1256年立呈貢設千戶所。明1383年年置呈貢縣。清1668年歸化縣并入。1958年,呈貢縣并入晉甯縣,1962年複置,并改設昆明市呈貢區,1965年改設呈貢縣,2011年,再設昆明市呈貢區。1950年屬玉溪專區。1960屬昆明市。
晉甯區:晉甯為古滇國文化發祥地之一。漢設益州郡,昆陽為建伶縣。三國蜀漢225年改益州郡為建甯郡,郡治遷往味縣(今曲靖市内),滇池縣和建伶縣仍歸建甯郡管轄。西晉308年改益州郡為晉甯郡,郡治在滇池縣。唐621年置晉甯州,後改晉甯為晉川,改昆陽為渠濫川。元代設晉甯州和昆陽州。1913年設晉甯縣和昆陽縣。1958年,昆陽縣并入晉甯縣。2016年,晉甯縣改設昆明市晉甯區。1950年屬玉溪專區。1960年劃屬昆明市。
富民縣:公元前109年,西漢時置秦臧縣。元1275年置富民縣。1950年屬武定專區,1953年并入楚雄州,1958年劃屬昆明市。
宜良縣:公元前109年,西漢時置昆澤縣。元1257年設大池千戶,1276年升大池為宜良州,1284年改州為宜良縣。1950年屬宜良專區,為專署駐地。1954年屬曲靖專區(1970年改稱曲靖地區)。1983年屬昆明市。
嵩明縣:嵩明又名崧盟,因古代各部族會盟于此而得名。漢為牧靡縣,南朝設牧麻縣,元置嵩明州。1913年廢州設嵩明縣。1959年并入尋甸縣,1961年複置嵩明縣。1950年屬曲靖專區(地區)。1983年屬昆明市。
石林彜族自治縣: 公元前111年,西漢時置談稿縣。唐設泉麻縣。元初置落蒙萬戶府,至1276年,落蒙萬戶府改為州,下轄邑市、彌沙二縣。1287年廢彌沙縣入邑市縣,屬路南州。1913年廢州置路南縣。1956年改稱路南彜族自治縣。1958年并入宜良縣,1964年複置。1998年,更名石林彜族自治縣。1950年屬宜良專區,1954年屬曲靖專區(地區)。1983年屬昆明市。
祿勸彜族苗族自治縣:西晉、南北朝屬晉甯郡。隋屬昆州,唐為求州地。宋(大理)時為羅婺部。“祿勸為羁糜宗州地,蠻名洪農碌券”,元代改碌券為祿勸。明置祿勸縣。1985年,祿勸縣改設祿勸彜族苗族自治縣。1950年屬武定專區(1953年并入楚雄州),1983年屬昆明市。
尋甸回族自治縣:公元前109年,西漢稱牧靡。南北朝550年稱新丁部。唐朝南诏時始有尋甸部之名。南宋立仁德萬戶府。元1271年改稱仁德府,後改尋甸府、州。明1382年設尋甸軍民府。清1669年改尋甸州。1913年設尋甸縣。1956年改設尋甸回族自治縣,1960年,改設尋甸縣,1979年,再設尋甸回族彜族自治縣。1950年屬曲靖專區(地區)。1998年屬昆明市。
安甯市:公元前109年,西漢時為連然縣。唐621年改安甯縣(郡),屬昆州。1275年至明1382置稱安甯州。1913年改安甯州為安甯縣。1956年,安甯縣改設昆明市安甯區,1958年,海口區并入安甯區。1959年,安甯區複設安甯縣。1995年,安甯縣改設縣級安甯市。1950年屬武定專區,1953年并入楚雄專區,1956年屬昆明市。
昭通市
夏、商屬梁州,周為窦地甸、大雄甸,春秋為蜀國地靡莫部。秦為蜀郡轄地,西漢置犍為郡,東漢置朱提郡。三國時為蜀地。兩晉、南北朝仍置朱提郡,曾一度設置南廣郡。隋置恭州,唐沿恭州後分置恭州、協州、曲州。南诏時屬拓東節度使。宋大理國時設烏蒙、悶畔、芒部、易娘、易溪等部。元時,設烏蒙、芒部、東川三路。明洪武年間由四川布政司管轄,稱烏蒙、芒部、東川三軍民府。清1727年,從四川劃屬雲南省,設烏蒙、鎮雄、東川府,實行“改土歸流”,次年,降鎮雄府為州,隸屬烏蒙府。1731年改為昭通府,因“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後之蒙蔽者易而宣通”而改名,府治駐恩安縣。1913年,撤銷昭通府,先改威信行政公署,後設滇中道。管轄:昭通縣(原恩安縣)、魯甸縣(原魯甸廳)、大關縣(原大關廳)、巧家縣(原巧家廳)和新設立的鎮雄縣、彜良縣。1929年撤滇中道,各縣直屬省管。
1950年設昭通專區,專署駐昭通縣,轄11縣。1970年昭通專區改稱昭通地區。2001年,昭通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昭通地區和縣級昭通市,設立地級昭通市。原縣級昭通市改設地級昭通市昭陽區。地級昭通市轄原昭通地區所屬的魯甸、巧家、鹽津、大關、永善、綏江、鎮雄、彜良、威信、水富10縣和新設立的昭陽區。至2020年末,昭通市共轄1區9縣,代管1縣級市。昭陽區:公元前135年,西漢時置朱提縣。三國蜀漢立朱提郡,朱提縣為郡治。唐南诏國時屬拓東節度府烏蒙部。元1276年置烏蒙路。明1382年置烏蒙府。清1727年,析四川省之烏蒙土府改屬雲南省。1730年,烏蒙府更名為昭通府,“蓋取昭明通達之義也”,并置恩安縣為昭通府駐地。1913年,撤銷昭通府屬滇中道,并将恩安縣更名為昭通縣。 1981年,析昭通縣地設立縣級昭通市,1983年,昭通縣并入昭通市。2001年,撤銷縣級昭通市,改設地級昭通市昭陽區。1950年屬昭通專區(地區),2001年屬昭通市。
魯甸縣:公元前135年為朱提縣地。明為烏蒙府,改隸四川。清1731年于文屏鎮築土城,設置魯甸廳,1913年改廳為魯甸縣,因魯甸山得名。1958年,魯甸縣并入昭通縣,1961年複置。1949年及以後的隸屬與昭陽區相同。
巧家縣:公元前135年,西漢置堂琅縣。唐初置唐興縣,1300年置淄都縣、烏撒縣,後省。明為東川府轄地,清初沿明制,為東川軍民府,屬四川省。1726年,于巧家汛地置會澤縣,1811年,于會澤縣地置巧家撫彜府同知(後改設巧家廳)。1913年,改巧家廳改為巧家縣。1949年及以後的隸屬與昭陽區相同。
大關縣、鹽津縣:公元前135年,西漢時屬朱提縣地。唐南诏時屬拓東節度阿旁部。宋屬潼川府路烏蒙部地。元1276年屬烏蒙路,明1384年改屬烏蒙軍民府。清1728年,烏蒙土府改土歸流,是為烏蒙府,移治于大關屯置大關廳,因“大關以有險可守,關寨重壘,故名。”1913年改稱大關縣。1917年,從大關縣鹽井渡地方析置鹽津縣。1958年,鹽津縣并入大關縣,1961年複置。1949年及以後的隸屬與昭陽區相同。
永善縣:秦屬西南夷夜郎部。公元前106年,西漢時屬朱提縣地。西晉281年置南廣縣。東晉至南朝屬河陽縣。隋屬開邊縣地。宋屬烏蒙部,元改烏蒙路。清1728年定縣名為永善縣。1949年及以後的隸屬與昭陽區相同。
綏江縣:西漢為朱提縣地,隋為開邊縣地。唐630年置戎州都督府于今宜賓縣,下以石門、開邊、朱提三縣置南通州。1908年,于永善縣之富官村置靖江縣。1914年,因靖江縣與江蘇省轄縣重名,改名為綏江縣。1949年及以後的隸屬與昭陽區相同。
鎮雄縣、彜良縣、威信縣:公元前135年,西漢時為南廣縣,東漢214年改置南昌縣,屬朱提郡。三國蜀漢改南秦縣。沿革至1609年,改稱四川鎮雄土府。清1727年,改土歸流稱鎮雄府,劃屬雲南省,并改稱鎮雄州。1913年改州為鎮雄縣,并分置彜良縣。1917年由鎮雄縣析置威信行政區,1934年,成立威信縣。1949年及以後的隸屬與昭陽區相同。
水富市:1974年以前,水富縣地域分屬四川省宜賓縣及雲南省昭通專區綏江縣、鹽津縣。1974年,“雲南天然氣化工廠”選址在宜賓縣安邊區安富公社金沙江畔的滾坎壩,将宜賓縣相關地區劃屬雲南省昭通地區,并設立綏江縣水富區,由昭通地區直屬。1981年,水富區改設水富縣。2018年,富水縣改設縣級富水市。1974年以前屬四川省宜賓專區(地區),1974年屬雲南省昭通地區。2001年屬昭通市。
曲靖市
春秋戰國時為“靡莫之屬”。戰國末年,楚将莊跻入滇,建立滇國。現曲靖是為滇國所屬的勞浸、糜莫等部落。秦曾譴常額由巴蜀向曲靖方向修築“五尺道”,西漢通西南夷,設置郡縣。本市大部分屬益州郡,少部分屬犍為郡和奘珂郡。三國蜀漢225年,改益州郡為建甯郡,移降都督于昧縣,統管“南中”(今雲南全境,川南、黔西一部)地區,曲靖成為“南中”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晉代設甯州刺史,都以曲靖為治所。隋及唐初,先後置曲州、郎州、盤州、南甯州。自梁至唐初為爨氏所依。唐748年,今曲靖市轄境由南诏拓東節度使控制。宋大理國時期,設石城郡,統磨彌等10餘部。元1256年立磨祢部萬戶,1276年設曲靖路,改石城為南甯縣。明1382年為曲靖府,治所南甯。清因之,雍正初年“改土歸流”,1727年從沾益分設宣威州,東川府(今會澤)從四川劃歸雲南,1730年置迄東道,治所先設于尋甸後遷南甯(曲靖)。1662年—1664年,曲靖曾為雲南省治,雲南總督駐曲靖。1913年廢府改縣,南甯改稱曲靖。
1950年,雲南省設立曲靖專區,專署駐曲靖縣,轄曲靖等7縣。1970年曲靖專區改稱曲靖地區,公署駐曲靖縣,轄曲靖、尋甸、宣威、會澤、富源、沾益、師宗、羅平、陸良、宜良、嵩明、馬龍等12縣及路南彜族自治縣。
1997年,曲靖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曲靖地區和縣級曲靖市,設立地級曲靖市。原縣級曲靖市改設地級曲靖市麒麟區和沾益縣。地級曲靖市轄原曲靖地區所屬的陸良、羅平、會澤、馬龍、富源、師宗6縣,另轄尋甸回族彜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沾益縣、麒麟區,代管縣級宣威市。至2020年末,曲靖市共轄3區5縣,代管1縣級市。麒麟區:公元前109年設味縣,明、清演變為南甯縣,為曲靖府治。1913年廢曲靖府,改南甯縣為曲靖縣。1983年,曲靖、沾益2縣合并組建縣級曲靖市。1997年,原縣級曲靖市中曲靖縣地改設地級曲靖市麒麟區。1950年屬曲靖專區(1970年改稱曲靖地區),1997年屬曲靖市。
沾益區:秦修“五尺道”延伸至沾益。公元前111年在境内置苑溫郡。元1276年置沾益州,沾益一直作為州縣行政區沿襲下來。1913年改沾益州為沾益縣。1958年,沾益縣并入曲靖縣,1965年恢複沾益縣。1983年,沾益縣并入縣級曲靖市。1997年,原縣級曲靖市中沾益縣地劃設沾益縣。2016年,沾益縣改設曲靖市沾益區。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與麒麟區相同。
馬龍縣:公元前109年,西漢時置銅濑縣。唐初更名同起縣。南诏為爨部曲轭地。宋大理國稱納垢部。元初置納垢千戶所。1276年設馬龍州。1913年改為馬龍縣。1958年馬龍、沾益、曲靖三縣合并為曲靖縣,1961年複置馬龍縣。2018年,馬龍縣改設曲靖市馬龍區。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與麒麟區相同。
富源縣:周秦時屬滇國、夜郎,兩漢時屬益州宛溫縣。隋朝屬益州開邊縣,唐屬盤州,南诏和大理國時為摩彌部。元朝時在境内北部設羅山縣,南部設亦佐縣。明1390年廢羅山縣置平彜縣,南部仍為亦佐縣。清1657年廢亦佐縣為平夷縣,1695年廢平彜衛和亦佐縣,合置平彜縣。1954年,平彜縣改稱富源縣。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與麒麟區相同。
陸良縣:公元前109年,西漢時置同勞縣,東晉更名同樂縣。唐天寶末南诏蒙民取之,名阿彥甸。宋大理段氏屬落溫部地,即三十七部之一。元1253年置落溫千戶所,1276年改為陸梁州。明1389年更名六涼州。1912年,廢州改為陸涼縣。1913年改稱陸良縣。1950年屬宜良專區,1954年屬曲靖專區(地區)。1997年屬曲靖市。
師宗縣:古為夜郎屬地。公元前111年,西漢時為漏江縣。唐618年改置隴堤縣,621年為東爨烏蠻部落所居,部酋首領名師宗(後演化為縣名),仍為隴堤縣地。1253年,蒙古軍入大理,收師宗、彌勒二部,設師宗千戶所,1290年改師宗州。清1770年,廢州改師宗縣。1958年,羅平、泸西2縣并入師宗縣。1959年析出泸西縣并入紅河自治州彌勒縣,師宗與羅平2縣合并為羅平縣,1962年恢複羅平縣和師宗縣。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與陸良縣相同。
羅平縣:戰國時期至秦朝未年,為漏卧候國腹地。公元前111年,西漢時置漏卧縣。隋為南甯州總管府屬地。唐624年置盤水縣。宋仍為羅雄部,是為雲南東爨烏蠻三十七部之一,後自立“自杞國”,羅平為“自杞國”中心地區。宋1254年,忽必烈統一雲南,羅雄部歸附,隸普摩千戶所。元1267年割夜郎部,置羅雄州,轄亦佐縣(今富源縣地)。明1587年改土歸流,改羅雄州為羅平州,1913年廢州改羅平縣。1958年,師宗、泸西、羅平3縣合并為師宗縣,1961年恢複羅平縣。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與陸良縣相同。
會澤縣:公元前135年,西漢置堂琅縣。唐621年改唐興縣,唐鹹通年間為南诏國東川郡。宋大理段氏設東川大都督,後為烏蠻閟畔部,元初置閟畔萬戶府,1291年立東川路。明1381年置東川土府,1383年改隸四川,為東川軍民府。清1727年置會澤縣,以征糧不便,東川府又自四川析出改隸雲南布政使司,會澤縣駐巧家。1913年裁東川府改東川縣,1929年更名會澤縣。1950年屬昭通專區,1964年屬曲靖專區(地區),1997年屬曲靖市。
宣威市: 秦以前屬古夜郎地。秦開五尺道通境内。西漢設郁邬縣。沿革至清1727年,取原宣威關之名設宣威州。1913年裁州設宣威縣。1954年,宣威縣改稱榕峰縣,1959年複名宣威縣。1994年,宣威縣改設縣級宣威市。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與麒麟區相同。
謝謝各位看官老爺閱後加關注,歡迎指出缺點錯誤,我好更改(14天後就不能更改了)。歡迎評論和點贊。非常感謝各位看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