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複仇,被認為屬于英語最佳範例。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莎士比亞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9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叙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戲劇家的作品。
莎士比亞最早的劇作是以當時常見的風格寫成的。他采用标準的語言書寫,常常不能根據角色和劇情的需要而自然釋放。 詩文由擴展而定,有時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構思,語言通常是華麗的,适合演員高聲朗讀而不是說話。到中期創作時期,莎士比亞開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寫作。他漸漸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轉為劇情發展的需要。莎士比亞慣用的詩的形式是無韻詩,同時結合抑揚格五音步。然而,後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風格的特點。在後期的傳奇劇中,他故意轉回到更虛假的風格,這種風格着重了劇院的效果。
其主要作品
《莎士比亞全集》四大悲劇《哈姆萊特》《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曆史劇《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上下集)《亨利五世》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1597《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無事生非》《第十二夜》悲劇《雅典的泰門》神話傳奇劇《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風雨》其他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維納斯和阿多尼斯》《魯克麗絲受辱記》《暴風雨》莎士比亞還與弗萊徹合作寫了曆史劇《亨利八世》和傳奇劇《兩位貴親》
歌德曾評價他的作品說:“我讀到他的第一頁.就使我一生都屬于他了。讀完第一部,我就像一個生下來的盲人,一隻奇異的手在瞬間使我的雙眼看到了光明……感謝賜我智慧的神靈。”
簡·奧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國女小說家。
其主要作品有《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愛情和友誼》 《理智與情感》又名《埃莉諾與瑪麗安》 《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 《愛瑪》《諾桑覺寺》《勸導》《蘇珊夫人》
奧斯汀筆下的人物雖然都是虛構的,但卻都體現了奧斯汀本人的婚戀觀。奧斯汀生活的時代,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化已經影響了各個階層,當時的鄉村貴族、地主青年在婚戀問題上也反映了文藝複興運動興起以後,資産階級關于人性和人道的一些思想觀。例如《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充分體現了奧汀所向往的婚戀模式,伊麗莎白在和達西的交往當中,崇尚男女平等的原則,摒棄了傳統的男尊女卑觀念,并且認為高尚的情感是人們的正常需要。同時,奧斯汀筆下的理想婚姻除了平等、尊重以外,還有自由和理解,她希望以此來幫助人們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從而找到自我,實現自我。
奧斯汀的作品格調輕松诙諧,富有戲劇性沖突。由于奧斯汀終其一生都生活在封建勢力強大的鄉村,加之家境殷實,所以生活圈子很小。這使得她的作品往往局限于普通鄉紳的女兒戀愛結婚的故事當中,而她的作品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封建勢力的觀點。
查理·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紀英國最傑出的小說家。他于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國南部樸茨茅斯一個小資産階級家庭。1832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寫了歌劇、笑劇、随筆、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以長篇小說最為成功。
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遊記、戲劇、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代表作《艱難時代》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雙城記》。前者展示了工業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描寫了工人階級的團結鬥争,并批判了為資本家剝削辯護的自由競争原則和功利主義學說。後者以法國貴族的荒淫殘暴、
人民群衆的重重苦難和法國大革命的曆史威力,來影射當時的英國社會現實,預示這場“可怕的大火”也将在法國重演。其他作品有《奧列佛·特維斯特》(又譯《霧都孤兒》《老古玩店》《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遠大前程》《荒涼山莊》、《艱難時世》、《雙城記》、《孤星血淚》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緻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1885年9月11日-1930年3月2日),20世紀英國作家,是20世紀英語文學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争議性的作家之一,主要成就包括小說、詩歌、戲劇、散文、遊記和書信。他寫過詩,但主要寫長篇小說,共有10部,最著名的為《虹》、《愛戀中的女人》和《查特萊夫人的情人》。《白孔雀》《逾矩的罪人》《愛情詩集》《兒子與情人》《孀居的霍爾羅伊德太太》《普魯士軍官》《虹》《意大利的黃昏》《阿摩斯》《瞧,我們走過來了》《海灣》《新詩集》
勞倫斯的文學作品的主題是多樣的,貫穿在他一切作品中的一條線是階級意識。其特點是:一個下層階級的男人和一個上層階級的女人的結合。上層階級的男人通常是萎靡不振,缺乏人性本能力量的。
約翰·濟慈(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19世紀初期的英國詩人。浪漫派的主要成員。
1815年就讀于倫敦國王大學,1817年開始寫作。1818年到1820年兩年間先後完成《伊莎貝拉》《聖艾格尼絲之夜》《海伯利安》《夜莺頌》《希臘古甕頌》《秋頌》等作品。
他的詩篇被認為完美體現了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特色,他被人們推崇為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傑出代表。他才華橫溢,善于運用描寫手法創作詩歌,将多種情感與自然完美結合,從生活中尋找創作的影子。他的詩篇能帶給人們身臨其境的感受。
濟慈代表作品:《伊莎貝拉》《聖亞尼節前夜》《海伯利安》等著名長詩,最脍炙人口的是《夜莺頌》《希臘古翁頌》《鲛人酒店》《秋頌》、《狠心的女郎》《夜莺頌》《希臘古甕頌》《倦怠頌》《憂郁頌》《伊莎貝拉》《聖亞尼節前夜》十四行詩《白天逝去了》長詩《安狄米安》《海披裡安》等。
濟慈主張"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長描繪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現景物的色彩感和立體感,重視寫作技巧,語言追求華美。
濟慈的詩歌寫作方向特别,描寫手法細膩,以文辭聲調之美著稱。他帶給無數讀者新的視角,引導每一個人要善于發現美、擁有一顆美麗善良的心,這就是快樂人生的秘訣。濟慈筆觸清新,作品選材特點獨特,在他的詩歌裡無論是絕美的愛情還是催人奮進的激情,都像被賦予了靈魂的呐喊,從心靈上引起共鳴,更從生活中找到影子。是十八世紀這個需要精神支柱時期的特殊食糧。
珀西·比希·雪萊(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國著名作家、浪漫主義詩人,被認為是曆史上最出色的英語詩人之一。英國浪漫主義民主詩人、第一位社會主義詩人、小說家、哲學家、散文随筆和政論作家、改革家、柏拉圖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受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影響頗深。
雪萊生于英格蘭薩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漢,12歲進入伊頓公學,1810年進入牛津大學,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發《無神論的必然》,入學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學開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長詩《麥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兩部重要的長詩《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風頌》。恩格斯稱他是"天才預言家"。
雪萊代表作品:長詩《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和《麥布女王》,以極其不朽的名作《西風頌》《為詩辯護》、《麥布女王》、《伊斯蘭的起義》、《欽契》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