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雲全名?阿裡巴巴與順豐發生的一次糾紛,讓騰訊雲小小地露了一把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騰訊雲全名?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阿裡巴巴與順豐發生的一次糾紛,讓騰訊雲小小地露了一把臉。
糾紛的起因在于,順豐方面聲稱,阿裡旗下的菜鳥網絡以數據安全為由暫停豐巢數據接口。有消息稱,這次封殺的背後原因在于阿裡方面一直希望順豐停用騰訊雲的服務,改用阿裡雲。這也令菜鳥、順豐的“數據接口”之争或演變為阿裡和騰訊之間的雲戰争。
一向甚少發聲的騰訊雲随後公開表達了對順豐的支持。6月1日晚,騰訊雲官方發出微博稱,将助力順豐布局雲端,“無論多麼重視順豐的數據與業務安全都不為過”。
這次罕見的“撐隊友”,讓不少行業外的人士開始關注到了騰訊雲。這個80%以上都是工程師構成的團隊就這樣一步步走到了台前。
事實上,近幾年雲服務在互聯網行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按市場參與者類型來劃分,雲服務商有來自運營商的(電信、移動和聯通),也有傳統IDC的(由原始機房業務轉做雲);還有國外廠商(如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雲)、國内ICT廠商(如華為、浪潮)、BAT以及國内雲計算創業公司(如UCloud)等。
據IDC調研預計,中國公有雲市場規模到2018年将達到20億美元,市場空間巨大,同時,企業業務、設備、服務數據化後,數據流通交互起來,是雲計算行業爆發的關鍵點。
騰訊雲2013年正式進入市場,已面向超過50個行業的客戶提供雲計算服務。年輕的騰訊雲,極有可能承載着“騰訊下一個增長點”的希望和壓力。
即使是不熱衷于為旗下産品代言的馬化騰,也曾多次公開為雲業務站台。2016年7月5日,在深圳前海舉行的一場發布會上,他就用了30分鐘的時間,細緻了介紹騰訊雲的規劃。
不久前舉行的2017中國“互聯網 數字經濟峰會”上,他再次提到了雲技術與各産業結合的前景。在貴陽數博會閉幕式演講上,馬化騰首次提出“用雲量”,再次強調雲在數字經濟中的地位。他認為,一個行業的雲化程度,是該行業數字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在馬化騰看來,騰訊雲已經成為了集團内部To B領域最重要的業務之一。騰訊雲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獨立業務,更多的時候,它被視為騰訊大生态和“連接器”的一個重要落點,承擔着騰訊開放戰略的實行。
騰訊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QQ時代。社交内容的大量湧現對當時整個中國互聯網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雲負責人邱躍鵬在此前接受《财富中文網》的采訪時曾經表示:“當時公司希望用傳統的Web型業務架構解決問題,并最終借此在海量存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3Q大戰”之後,騰訊進入開放平台時代,越來越多以遊戲行業為主的合作夥伴在開放平台聚集。騰訊雲的多位工作人員都回憶到,這部分客戶希望将數據儲存到騰訊内部的雲端。作為互聯網的第一大變現領域,遊戲便成為了騰訊雲服務應用的先頭陣地。
為了滿足這部分企業的需求,騰訊開始在原有的雲基礎上劃出一塊區域供其使用。經過一段調試後,2013年,騰訊雲正式對外開放。直到2014年底,邱躍鵬開始全面接管雲業務,帶領團隊逐步優化産品體驗,攻占行業細分市場,探索To B這個對騰訊來說稍顯陌生的商業模式。
早期雲業務和騰訊傳統To C業務的思維差異是團隊面臨最大挑戰。一方面,商業模式不同,騰訊已有的平台優勢要與To B的客戶獲取能力相結合,比如找到QQ、微信和雲業務的場景結合點,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探索。
騰訊雲業務拓展中心總監李文濤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在騰訊雲發展之初,To B和To C兩種理念的碰撞甚至讓騰訊雲内部都感到了迷惑,這并不是一兩個人就能扭轉過來的。直到市場逐漸成熟和内部經驗開始豐富後,騰訊雲才逐漸熟悉了客戶主導的業務拓展模式。
另外一方面,在産品本身和技術架構方面,客戶的關注點也不盡相同。企業客戶追求極緻的高可用性、兼容性、穩定性,這一點和企業構建雲自用時期相比要求更加嚴苛。從99.95%做到99.99%,在投入上可能帶來數量級的變化。
邱躍鵬曾經在一次内部分享中這樣描述騰訊雲的轉變:“在業務由對内轉變成對外之後,對我們的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客戶需求不同,騰訊在雲服務上不斷适應客戶需求的同時也将自身累積的東西突出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騰訊雲踩過不少坑。早期的騰訊雲主要服務于遊戲行業的客戶,當騰訊雲試圖進軍視頻業務時,就發現原有的技術難以滿足客戶,因而不得不多次調試。但在這類問題被解決後,騰訊雲也得以将經驗轉化為技術能力,繼而開放出去。
除了積累下的經驗,在騰訊業務快速發展的這幾年中,騰訊雲本身也在不斷改進技術。作為前沿技術的輸出窗口,騰訊雲輸出着來自包括微信事業群、技術工程事業群、社交網絡事業群等内部各個BG的技術成果。
比如在人工智能領域,騰訊旗下的機器學習研發團隊優圖實驗室的人臉識别、微信智能團隊的智能語音技術均已通過産品和行業解決方案,開放給各行業客戶,随取随用。
邱躍鵬表示,推動騰訊雲不斷走向技術開放的客觀因素則是企業日益增長的“用雲量”需求。“未來騰訊雲會繼續對外開放技術,滿足不同場景下企業業務對數據能力日益增長的需求,”他說。
在發展之初,市場對于雲業務缺乏理解,是騰訊雲遇到的挑戰之一。
“市場上大體有三類人,第一類是完全不知道雲是什麼;第二類看到了雲服務的發展趨勢,但是了解不多;第三類有一定的理解,但是還不算準确。總的來看,除了少部分專業人士外,市場對于雲還處在一個很懵懂的狀态,”李文濤如是評價稱。
這樣背景下的騰訊雲更是一個鮮為人知的産品。當時,騰訊雲的市場部門進行過一次調研,發現有90%的客戶對于騰訊雲基本沒有了解。
即便是騰訊雲的團隊本身,要全面摸透這個領域,也花了不少功夫。圈外的一些目标客戶企業,對于雲服務更是兩眼一抹黑。在這樣的背景下,騰訊雲想要快速拓展,絕非易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騰訊雲決定從内部找出幾名技術出身的成員,讓他們擔起了對外傳播雲技術的任務。這些成員也被稱為騰訊雲的“布道師”。
對于互聯網企業而言,布道師并非一個罕見的概念,包括谷歌、微軟、蘋果等企業都設置了類似的職位。相比于一般的市場宣傳,布道師能夠将技術和宣傳更好地結合,并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出去。
一番讨論後,布道的主要對象被确定為開發者、企業技術管理者以及學生三類。這個定位一方面能夠幫助騰訊雲發展現有的客戶,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得它們吸引更多的未來人才,從而壯大隊伍。
2011年10月份就加入騰訊的劉永峰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成為一名騰訊雲“布道師”。技術出身的他,對于雲服務的理解駕輕就熟;但是如何把自己所理解的内容清晰地向客戶傳達,成為了他最為擔心的問題。
在2016年初的一場技術大會上,劉永峰進行了自己的第一次布道。面對在場的500名開發者,劉永峰緊張得額頭直冒汗,但他還是硬着頭皮走上前,用盡可能順暢的方式對聽衆們大緻介紹了騰訊雲。最終這次演講收到了理想中的效果,也為他的布道師生涯開了個好頭。
相比有着一定的技術基礎的開發者,企業客戶才是劉永峰需要面對的棘手難題,特别是來自傳統企業,對雲服務概念相當陌生的企業管理者們。
對于這些傳統的企業管理者而言,他們最關注的問題莫過于技術安全。在布道的過程中,劉永峰被問到最多的就是雲技術是否能确保企業數據完好無損。
“他們不了解雲,就會擔心把數據放在這裡安不安全。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把數據放在硬盤、服務器上,專門開一個機房存放着,比放在虛無缥缈的雲端上安心多了,”他說。
為了幫助這個群體更好地理解雲服務,騰訊雲最終決定,在全國各地開展CTO班,專門為企業管理者們開課。與此同時,騰訊雲還拉攏了一些傳統行業的巨頭,通過确切的案例來在這個群體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2016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騰訊雲就對外公布了和共建工業互聯網平台的消息。在這次合作中,能夠獲得的是建立在騰訊雲大數據處理和分析上的智能化解決方案,這些方案被應用到了企業的設備管控等領域。
巨頭的加入比任何說辭都更具有說服力。這之後,劉永峰在講課時就經常把作為案例來進行介紹。在他看來,這種從行業本身出發的例子能夠更好地體現雲技術的優勢。
2016年全年,包括劉永峰在内,騰訊雲布道師團隊中的5名成員在全國範圍内合共進行了130場演講。劉永峰說,現在再調研,會發現目标群體中,90%的人都已經對騰訊雲有所了解。這也為騰訊雲的市場拓展打下了基礎。
截至目前,騰訊雲已經合計服務了數十萬名客戶。從騰訊雲的角度來看,盡管客戶數量在不斷增加,但安全依然是它們評判雲服務的核心标準之一,這就意味着在業務走上正軌後,騰訊雲必須更加關注日常運維和技術安全等方面。
在開放平台時代,使用騰訊雲服務的還隻是少數幾家客戶。騰訊雲資源工程師劉坤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對于運維而言,要做的工作相對簡單,他們隻需要24小時待命,随時準備為客戶解決問題即可。
但到了騰訊雲時代,運維團隊所面對的環境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騰訊雲全面對外開放後,越來越多的企業客戶開始進入,其規模和先前的合作夥伴相比要更大,對于日常問題處理的要求也更高。它們往往希望騰訊雲能夠在分鐘級别内發現并處理故障。
然而這種要求與騰訊底層平台的問題處理模式不盡相同。以QQ、微信等産品為例,一旦産品出現故障,相關的運維團隊可以通過調度等手段,先解除影響再處理故障,這一流程的時間相對寬松。
劉坤舉例介紹稱,如果騰訊雲的虛拟化宿主機出現問題,企業級用戶往往要求問題在5分鐘内就得到解決。這就需要騰訊雲運維團隊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更為高效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為了适應新業态的需求,團隊花了兩個月時間,創建了一套新的系統,這一系統能夠幫助他們在兩分半鐘内完成故障感知和修複。
2015年8月25日,錘子科技在上海召開發布會,正式發布了旗下的子品牌堅果。作為近年來手機行業最有話題性的一家公司,錘子每次開發布會都會吸引不少的關注。
隻是開場之前,錘子的工作人員突然發現自家網站打不開了,臨場的PPT也出現了問題。對于一家手機廠商來說,“開發布會的同時官網打不開”這一狀況無疑會讓發布會受到緻命影響。
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錘子方面找到了騰訊雲安全團隊,希望能夠找到解決方法。
接到求助的電話後,安全技術人員很快分析得出,錘子的網站受到了DDoS攻擊。一般而言,一個網站的訪問流量最多隻會有數十兆到數百兆;然而當時,超過機房帶寬的流量源源不斷地湧入了錘子官網。“當時錘子網絡服務器用的是普通IDC,帶寬很小,在遭遇攻擊時會導緻網絡擁塞,從而影響到網頁的打開。”安全技術人員說。
在這樣的情況下,安全技術人員決定讓錘子的直播網站接入騰訊雲安全系統,并對流量進行防護清洗,十多分鐘後,網站恢複了正常,發布會如期進行。
對于錘子而言,這次DDoS攻擊險些讓它們的一場發布會流産;但對于騰訊雲安全團隊,這隻是他們所遇到的一次常規攻防,他們已經幫助無數客戶解決過類似的問題。
與運維團隊類似的是,在騰訊雲中,面對來自不同行業的客戶,安全團隊同樣需要根據不同場景進行能力的适配。為了提升效率,它們也開發了一套新的防護系統,以快速接入的方式來進行安全維護。
讓團隊感到“欣慰”的是,如今的企業客戶在使用雲服務時,對于安全防護的重視程度越發提高。以引發了軒然大波的Wannacry勒索病毒為例,使用雲服務的企業已經通過大規模的情報監控系統預知了險情,并做好了事前準備,反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損失。
“随着雲概念的不斷普及,其實大家會發現,雲端比傳統的私有網絡更安全,這是我們的觀點,”騰訊雲安全總監周斌說。
關于雲市場的發展現狀,外界一直衆說紛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先發的阿裡雲目前在國内市場中占據着領先地位。
《巴倫周刊》的統計顯示,2016年,阿裡雲已經和亞馬遜AWS、微軟Azure一道組成了全球前三的雲服務商陣營。也有數據預測,到2019财年年底,阿裡雲在中國市場份額将達到58%。
對此,多位接受采訪的人士均表示,目前國内的雲服務市場空間依舊很大,企業服務并非赢者通吃,因此市場依舊能容下不同的服務提供商。
盡管如此,以阿裡、騰訊為首的國内雲服務提供商們都在近年不約而同地将目光投放到了海外市場。出海的步頻正在加快。
今年三月,阿裡巴巴在馬來西亞打造了“eWTP試驗區”,将自己的雲計算技術輸出到當地。目前,它們已經在全球範圍内布下了13個數據節點。
騰訊雲的出海速度似乎要更快些。現在它們已經在全球範圍内設立了29個服務節點,并會在今年陸續新增4個海外數據中心。2015年之前,它們在海外的服務節點還不足10個。
“随着體系的不斷成熟,騰訊雲可以借助過往的經驗,将自身能力更好地提供給海外客戶,”騰訊雲海外IDC高級運營經理李宇明認為。
在海外,騰訊雲的主要服務對象是那些希望出海尋找市場的中國企業們。這些企業同樣需要将它們的數據儲存在雲端,來自國内的雲服務提供商成為了它們更偏好的選擇。
這是因為,包括騰訊雲在内的國内服務提供商能夠更好地滿足這些企業的需求。李宇明舉例稱,像亞馬遜AWS這樣的老牌服務商,往往有着自己的一套固定服務體系;對于初來乍到的中國企業而言,這套體系可能顯得沒那麼接地氣。
騰訊雲看到了這一點需求。李宇明表示,目前在海外運營中,騰訊雲可以做到24小時的随時響應,并且能夠為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這是騰訊雲出海的一個重要戰略。
比如說,在已經成為中國手機品牌樂土的印度市場中,不同廠商對于雲服務器有着不同的需求;而騰訊雲則會根據需求分别提供裸機,乃至機架等部件,供這些廠商選用。這是亞馬遜AWS等提供商所不會做的。
除了來自國内的客戶之外,騰訊雲希望能陸續為本地客戶提供服務,從而像海外巨頭們的市場進攻。在矽谷,騰訊雲設立了專門的分公司,并開放了數據中心,向當地企業推薦騰訊雲。李宇明說,這會是騰訊雲海外建設未來的重點方向之一。
騰訊雲剛成立時,當時的領導團隊為騰訊雲定下的目标是“要跑得比别人快”。至今,這個準則仍是業務團隊的重要衡量标準。反映在财務數據上,在2016年,騰訊的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逾兩倍。
經過四年的發展,騰訊雲已經在屬于自己的發展軌道上全速前進。在獲得了包括順豐、等一批有影響力的客戶之後,他們已經有了和阿裡雲等同行扳手腕的底氣。可以預見的是,雲業務将會是騰訊和阿裡兩大巨頭的下一個戰場。
但騰訊雲内部卻希望淡化這種競争關系,他們将重點更多放在騰訊雲的開放角色上。
“騰訊雲會是集團前沿技術能力對外輸出的總出口,”在邱躍鵬看來,随着技術、市場等要素的不斷發展,騰訊雲的發展方向将會是下一個“騰訊開放平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