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别,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是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結合古人言論對情、景關系的概括。因此,當我們品讀詩詞時,除了要欣賞某種景象帶來的視覺享受,也要體會詩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帶來的感觸。
如南宋詞人辛棄疾《菩薩蠻》中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在奔湧向前的贛江流水背後,寄寓着的則是金兵南侵導緻的百姓流亡的萬千血淚。再如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雖然題材是山水詩,但是最終抒發的卻是包括羁旅的惆怅,故鄉的懷念,仕途的不順等在内的千愁萬緒。
而說到“一切景語皆情語”,就不得不提它的主要表現方式,觸景生情和借景抒情。前者指面對某中景象或事物而産生的思想感情,後者指把自身的思想感情寄寓到某中景象或事物中。下面就讓我們通過孟浩然的這首《宿建德江》,來具體了解一下觸景生情和借景抒情。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首先,詩的前兩句“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是觸景生情。它的字面意思是說,孟浩然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蒙的江中小沙洲,随着日暮的到來,心頭不由湧上了新愁。顯然,面對日暮時分的建德江,孟浩然想到了很多,從而産生了新愁。
那麼孟浩然舟泊暮宿帶來的羁旅之愁外,還有什麼愁呢?據史料記載,《宿建德江》寫于孟浩然漫遊吳越時。而孟浩然漫遊吳越的主要原因,是想要排遣仕途失意帶來的痛苦,所以這裡應包括仕途的不順帶來的愁苦。此外,孟浩然漫遊吳越時孤身一人,加上從故鄉襄陽出發,少不了對故鄉、親人的懷念。
然後,詩的後兩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是借景抒情。即孟浩然心中懷着千愁萬緒,看着眼前無邊無際低沉的曠野,發現有一輪江月在逐漸靠近他,親近他。雖說孟浩然的千愁萬緒,不是一輪江月就能徹底消除的,但是江月的陪伴,顯然讓舟泊暮宿的孟浩然尋得了很大慰藉。
而從寫景來看,之所以“月近人”,是因為“江清”;之所以“天低樹”,是因為“野曠”;之所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是因為“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也就是說,隻有在日暮後的舟中,孟浩然才能看到這些景色。一切就是這麼的自然順暢,正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綜上所述,孟浩然的這首山水詩《宿建德江》,寫景,也是寫情。有野曠江清的秋色,也有羁旅、失意、思鄉帶來的千愁萬緒。雖然隻有短短二十字,卻字字令人動容。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