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作者,你不知道他們的生卒年、籍貫甚至性别,但他們卻總是一次次出現在課本和詩集中,他們叫“佚名”。讀這些無名氏的詩作,心中總會跳出5個字:高手在民間。無論是唐代的哄妻經典“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還是南宋的思鄉名篇“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以上兩首相比,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首無名氏之作似乎更有意思。這是一首流傳了2500多年的無名詩歌。當年孔子無意間聽一位小孩唱過,但當地人卻不知道作者是誰,于是孔子就将此作記了下來,後來《孟子·離婁》中記錄了這件事。到了戰國時期,屈原又聽一位漁夫唱過,于是又把它記錄在了《楚辭》的《漁父》中。那麼到底是什麼詩歌如此神奇呢?讓我們來看一看:
《滄浪歌》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一首古代神曲,後世有人将這22個字定義為詞,也有人說它是詩。“滄浪歌”這個名字是後人加上去的,也有人把它叫《滄浪之水》。别看此文篇幅不長,但這短短22個字卻充滿了哲理,不隻是孔子屈原喜歡,後世的王勃歐陽修蘇轼等名家個個都喜歡得很。
歌分為兩個部分,上下兩節結構幾乎是一樣的。“滄浪”是一古水名,具體指的是哪條河無法确定,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就是漢水。“纓”指的是帽纓,是古代士人帽子上垂着的帶子。第一節的意思是滄浪水清的時候,我可以用它來洗我的帽纓。第二節的意思是滄浪水渾濁時,我可以用它來清洗我的腳。
看上去這話說得很簡單,也很接地氣,但其中卻體現了人生的大智慧。有人認為它與《孟子》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相近,但事實上比起孟子此言,《滄浪歌》的蘊含更豐富。“窮”與“達”是從自身的處境來判斷該如何立世為人,但《滄浪歌》中體現的則是對大自然的适應。這種适應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而又自然的。這種适應沒有刻意,是智慧而非謀略。
當年屈原被放逐,在河邊遇到了一位漁夫。屈原表示不願苟且于那樣的世道,稱:“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漁夫聽完便唱此歌相勸。雖然最後屈子仍沒有想得開,但這首詩歌卻因他有了名氣。
後來這22個字傳到了唐朝,收獲了一衆粉絲,王勃的《山亭興序》、劉長卿的《祭崔相公文》都提到過了它。到了宋朝,詩人蘇舜欽将自己買下的一處舊亭命名為滄浪亭,而後歐陽修、蘇轼、梅堯臣等人更是為此亭寫過多首詩作,在這些詩作中他們頻頻向《滄浪歌》緻敬。
很顯然這些名家們之所以推崇這首小歌,原因就在于它體現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這是一種豁達、積極的人生觀,這種處世哲學哪怕是放到現在仍是有積極意義的。這首亦詩亦歌的作品大家喜歡嗎?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