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恣意灑脫的人生?《獨坐敬亭山》是詩仙李白在一次獨遊敬亭山時,感懷孤獨所作:,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李白恣意灑脫的人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獨坐敬亭山》是詩仙李白在一次獨遊敬亭山時,感懷孤獨所作: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山中的群鳥已經飛盡,孤獨的雲也獨自飄的越來越遠,它們,都離我遠去了。隻有敬亭山,我們彼此相看,互相慰藉。
在這首絕句中,李白以一貫的浪漫主義手法,加之簡潔明了的寫法表達着自己的孤獨。人們從詩中看到了别具一格的曠世孤獨,也看到了無奈。而我從詩中看到的除了孤獨,還有一份,屬于李白的那份獨有的傲然。
李白雕像
山中群鳥怎麼會飛盡呢?雲既能遠就會近,形狀聚又散,周而複始,又怎麼會遠離至天邊再不回來呢?可是李白說,它們的确是遠了,抛下了敬亭山,遠離了我,獨留下我。我雖然孤獨,可是并不黯然神傷,因為還有敬亭山,它看着我,我看着它,我們互相傾訴,彼此懂得。
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尤其在巍巍一座山面前,更是猶如沙粒。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說,一座山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态系統,它包含着土壤溪流,滋養着花葉樹木、飛禽走獸,接受着春風雨露,迎接着風沙雪霜,卻永遠傲然矗立,任憑天地變幻;而從思想藝術的角度來說,由于山在大自然中的主動地位,就如江海一般,可孕育生命,可滋養一方水土,所以山又是令人敬畏的;最後從藝術的角度來說,因季節和地理位置的差異,加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又是美的,或秀美,或俊美,或險峻,總之,山都是美的。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在詩中李白用非常流暢自然的口吻寫下“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敬畏喜愛如敬亭山,敬亭山也欣賞理解着我,對其山而言之,其中的心胸浩瀚之感,足以讓人久久回味。除了孤寂的太白,還有傲氣灑脫如太白,太白如敬亭山,二者才能平等相看,互訴心事。所以,那份獨有的傲然,也隻屬于曾經那浪漫灑脫、詩酒臨風的詩仙了。
關于這首詩的創作時間,因為沒有具體的曆史記載和留存注明,有人說是李白于天寶十二年(753年)所作,也有人說是在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經過推斷,比較認可的說法是此詩作于761年,結合詩中意境我也同樣認可這種說法。
天寶十二年(753年),李白初到宣城(今安徽宣城市),應其從弟李昭相邀初遊位于宣城北部的敬亭山,當時的李昭是宣城長史。初到宣城時的李白尚在中年,其詩作已是大有名聲,到宣城之後受到當地太守和一衆文人墨客的熱情招待和推崇。性情灑脫喜歡飲酒交友、寄情山水的李白當時也是常與衆人熱鬧,飲酒賦詩,寫下的有關敬亭山的詩篇也都是豪情激昂的。所以人們經過推斷認為說這首詩寫于天寶十二年似乎不符合常理。
安徽宣城敬亭山
那麼這樣來看,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這個時間的背景就大不相同了。此時的李白經過了安史之亂,蒙冤入獄,流放被涉這一系列的變故後,在經曆了重重打擊和長期輾轉流離的境遇下,剛獲得自由身兩年的李白,來到了他依然喜愛的敬亭山。這是他第七次來到宣城,敬亭山一如往昔,然而李白已不是當初那個縱情潇灑,衆人尊崇的李白,他年逾花甲、且幾年間屢遭不幸,已是身心疲憊,内心怆然。
兩種背景相比來說确實是後一種更符合這首《獨坐敬亭山》的創作氛圍了。
然這并不是肯定之意,隻能說可能性更大。
一來李白的一生并不是自安史之亂後才遭受變故,自而立之年起,他的人生中便充滿了起起伏伏,窮困潦倒有之,遭人嫉恨讒言有之,自暴自棄有之,得帝王賞識有之,郁不得志亦有之。所以在一人獨遊敬亭山時,想到人生境遇的種種起落,抒懷遺世孤獨之感并不是沒有可能。
二來對于整個生命和文學創作都以浪漫色彩浸染的李白來說,無論境遇是好與壞,無論孤身一人還是衆人齊歡,當酒盡人散,在獨對敬亭山時,周遭清淨下來,他看着遠去的飛鳥和雲朵,獨自飲酒,望着自己喜歡的敬亭山,抒發這份灑脫的孤獨同樣符合情理。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所以說對于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我們可以做推論去猜測以上兩個時間中哪一個有更大的可能性,但也不必過分拘泥于求證上。因為對于李白本身的思想境界,包括在這首詩中對于孤獨的那份獨特的曠世表達,其中任何一個時間并不會顯得過分突兀和有悖于常理。
我們說這首詩借景喻情,倒不如說是以景喻人,人景合一。“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李白的孤獨并不沉悶、并不蕭索,雖然孤獨卻不同于常人,那是灑脫的,傲然的。就此曠達的境界,世人尊“詩仙”之名,唯李白耳。
縱然孤獨,我亦曠世而立,這便是詩仙的風度,詩仙的哲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