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或煲湯的時候,不少人會習慣性地撒上一把雞精提鮮,但也有人認為這并不健康。
那麼,真實情況是什麼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雞精是什麼?
雖然雞精中有個“雞”字,但其實,它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樣——單純使用雞肉或雞湯濃縮而成。
雞精的主要成分其實是我們熟知的另一種調料——味精,即谷氨酸鈉。
按照制造雞精的行業标準,雞精中味精的含量占總成分的40%左右,其他的60%則是由食用鹽、白砂糖、雞肉/雞骨粉末等添加劑組成。
單純從成分來看,不論是雞精還是味精,對人體并沒有什麼明顯的害處。
因為,作為雞精和味精主要成分的谷氨酸鈉,其實是由純糧食經發酵、提取、精制而來,它廣泛存在于葡萄、番茄、海帶等許多天然食物中。
世界衛生組織也早已将味精歸在“最安全物質”的類别當中。
而且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能刺激味蕾、改善食欲不振等問題。
再加上谷氨酸鈉這種成分對慢性肝炎、肝性腦病、神經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疾病患者是有一定益處的。
因此,合理使用雞精并不是什麼壞事。
小貼士
相傳,谷氨酸鈉在過長時間的高溫烹饪時,會轉變成焦谷氨酸鈉從而有緻癌作用。
其實,這是一種誤讀。
有研究顯示,高溫确實會使谷氨酸鈉會轉變成焦谷氨酸鈉,但這個比例非常小,對人體産生的影響微乎其微,因此“高溫使味精緻癌”的說法并不成立。
雞精的“危險”在哪裡?
無論是味精還是雞精,雖然其安全性不存在瑕疵,但過量使用仍然會給健康造成一些小麻煩。
原因就在于雞精/味精中的“鈉”。
衆所周知,食鹽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鈉,平時我們提倡的“限鹽”本質上就是在限制“鈉”。
而味精和雞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同樣是“藏鈉”大戶。
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和《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建議,成人每天的鹽攝入量不應超過5克,大約相當于2000毫克鈉.
以下列某品牌雞精的營養成分表為例,其中,每5克雞精中就包含了1050毫克的鈉。
所以說,如果您在做菜時喜歡雞精、食鹽......等各種調料一起放,是很容易造成鈉攝入超标的,自然對健康無益。
小貼士
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産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風者應适量減少對其的攝入,每人每天食用量不應超過6克。
如何正确使用雞精/味精?
雞精/味精不是烹饪必需的調料,但使用得當,仍然可以為菜肴添彩。
由于谷氨酸鈉在堿性溶液中會轉變成毫無鮮味的物質,并具有不良氣味;在酸性溶液中,則不易溶解,并對酸味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此,做糖醋味的菜肴、酸湯類菜肴不宜使用味精。
此外,谷氨酸鈉的最适使用濃度為0.2%~0.5%,最适溶解溫度為70℃~ 90℃。
因此,為保證菜肴口感,最好在菜或湯即将出鍋時再加入味精,這樣既不破壞味精,又使味精能迅速的溶解在湯汁中,産生鮮味。
拌涼菜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将味精溶解,再拌入菜肴。
在本身含谷氨酸鈉較多、鮮味極好的菜肴(如炒雞蛋、用雞或海鮮炖制的菜、用高湯烹制的菜)中就不必再添加味精。否則,不僅浪費,還會影響菜肴的天然鮮味。
編輯 /孫超慧
來源 / 養生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