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前文,同感共情中的同病相憐情結,會嚴重阻礙咨詢關系,使咨詢師對來訪者的同感共情泡沫化,也會導緻來訪者對咨詢師關系和過程産生阻抗。
從根本上講,“同病相憐情結”可能是咨詢師個人成長中某些未完成沖突或未完成事情的作用,它使咨詢師本能地過分同感共情,來訪者的某些感受。
陷入咨詢師反移情的泥潭,從而喪失對咨詢關系的中立性與公正性。接下來,詳細記叙一下同病相憐情結的危害:
投射性認同投射性認同,以己度人,完全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感知對方的感受,會喪失心理咨詢的客觀性。
最初學習心理,不能很好地理解,這是什麼意思。現在知道了,這是把自己心裡的想法,放像鏡子一樣放到了外部世界。
一個人心裡有什麼,就會在世界上看到什麼。現代社會信息超載,物質豐裕,想要什麼樣的東西,想看到什麼,都有。
那麼,什麼會經過你的過濾機制進入到内心呢?這取決于你心裡希望什麼進入内心,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你覺得世界是好的,就是好的,你覺得世界是糟糕的,就是糟糕的。
這是投射性認同最經典的解釋。還有一個解釋是,我看到的一個案例,人會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别人身上。
其中最經典的應該是主題統覺測試。心理學認為,人的心境處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就會看到什麼。同一張模糊的照片給不同的人,他們可能給出完全不同的解讀。
第一次看到時很驚訝:為什麼一樣的照片給10個人,會有10種完全不同的解釋?這是一種輔助了解人的測試。
投射性反移情它是說,将自己當年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愛與恨移情到來訪者面臨的重要他人身上,會喪失心理咨詢的中立性。
既然是投射,就可能會投射正向的感情,比如親密舒适,喜歡,欣賞,愉悅,也可能投射負向的感情,比如怨恨,讨厭,憤怒,恐懼,焦慮,沮喪,無助等等。
在咨詢中,咨詢師向來訪者投射了自己負面的情感。不用想,這一定會影響咨詢效果,是非常不專業的表現。
說明咨詢師有心結,心裡有個疙瘩沒有解開,沒有被看到。其實生活中的反移情非常常見,昨天還聽家庭關系老師郁輝輝解讀說:
一件事情讓你這麼憤怒,20%是因為當下發生了這件事,80%的可能是當下發生的這件事,讓你想起了曾經有過的一種情緒或感受。
于是把這種情緒投射到了這段關系中,投射到了對方身上。其實在戀愛初期,這種情況很常見,對方做出一個行為,我們會有美好的解讀,兩個人都會展現出自己好的一面。
然後等時間長了,會有幻想破滅,遇見真實的那個人。在這個時間段會發生的,是反移情,是兩個人刀兵相見。
過分熱情咨詢師對來訪者的傾訴表現出過多、過快的理解,反而令對方不自在,制造同感共情泡沫。
在我看來,感情是慢慢的、一點點加深的,欲速則不達。步子邁太大容易扯着蛋,太快了不好,過分熱情會很累。
說到過分熱情,我總會想起《扪心問診》中保羅的樣子,他是一個内斂、冷淡,甚至有些冷漠的中年人。
想象一下,如果有個醫生見到我特别熱情,我可能會感覺自己時日無多。可能會覺得這個醫生有問題,因為醫生每天見到的患者太多了,所以他的閱曆,他的經曆,沒有辦法讓他很熱情。
無論多麼熱情的心,遇到冰冷的現實,都會熄滅,都會冷卻。所以如果有一天,我面對某個來訪者特别熱情,且不是第一位來訪者。
那麼我就需要謹慎,這種反常裡有着什麼樣的反移情,是我心裡的哪個心結沒有完成,沒有解開。遇到這種情況,我需要的是探索自己。
總結當我們看到一個無父無母的孤兒時,我們可能會感到悲傷,這種悲傷是和那個孩子的自體相符合或類似的,小孩這時候也感到悲傷。
由于看到小孩的那個人認同和感受到那個小孩的悲傷,他們在比這在彼此的自體感受上是一知或類似的,這就是一緻性反移情。
拉克爾強調,一緻性反移情是心理咨詢關系的雙刃劍,它既可以強化咨詢師與來訪者的同感共情,也可以誤導咨詢師過分關注自身的未完成沖突。
也有學者指出:“沒有潛意識層面的反移情,就沒有同感共情,就沒有分析本身。”甚至将同感共情視為“正常的”反移情。
咨詢師對來訪者的同感共情,是因為有可以被來訪者投射激活的原始客體關系。因此,沒有對一緻性反移情的理解,是很難達到真正的同感共情的。
在心理咨詢與治療實踐中,需要咨詢師治療師,能對此反移情,有很敏銳的洞察力,并将其作為理解來訪者的重要方式或途徑。
這段話的意思是:同感共情可能是正常的反移情,就是來訪者身上的情緒,我認同,我們是一緻的。
這種一緻沒有那麼清晰的分别,一定是反移情,或一定是移情。在咨詢中有移情一定是好事,證明來訪者在展示自己的問題。
反移情有着重要的價值,絕對值得重視。需要觀察,需要留意,需要洞察。
謝謝你的欣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