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是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則内容選自《資治通鑒·漢紀·漢紀五十八》。這篇課文可以從很多角度去理解,今天切入口就是讨論勸人之法。
怎麼規勸一個人,這是一門藝術。同樣是規勸,伍子胥最後落得身死,屈原最終被流放,魏征生前卻被唐太宗贊美。
孫權又是怎麼勸呂蒙呢?
呂蒙不是名門出身,他跟着姊夫鄧當一起在孫策手下當差。十五六歲的呂蒙跟着姊夫鄧當讨平山越。作為姊夫的鄧當自然要照顧一下小舅子。他發現每一次作戰呂蒙都是不要命地往前沖,自然是心驚,因為戰場不是遊戲場,不是每一次都有好運,人命隻有一條。
但是鄧當攔不住呂蒙,隻能告訴呂蒙的母親,讓她約束。年少氣盛的呂蒙怎麼可能聽從勸告呢?
他說了一句很年輕氣盛而且雄心壯志的話。
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緻。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他希望用拼命改變自己的命運,獲取富貴。
這個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蘇秦說過的一句話很像。
夫士業已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史記·七十列傳·蘇秦列傳》
他們都是積極向上的青年,不同的是呂蒙希望用軍功來脫貧緻富,蘇秦希望通過讀書,靠口才來搏取富貴。
隻要與富貴有關的事情,他們都會變的十分積極。
《孫權勸學》中孫權是什麼身份?他是當時江東之主,呂蒙的頂頭上司。呂蒙能不能有富貴,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還得看孫權的意思。
從身份這個角度看,呂蒙必須得聽完孫權的建議。如果呂蒙不是一個熱衷建功立業之人,那麼孫權勸他讀書,他未必會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勸自己的兒子曹彰讀書和學習。
汝不念讀書慕聖道,而好乘汗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接着就逼着曹彰讀《詩》、《書》。曹彰自然郁悶死了,他說我要學衛青,霍去病一樣帶着十萬大軍橫掃大漠,我又不想當什麼博士。
同樣是武宣卞皇後的孩子,曹彰的文彩與他的兩位大哥曹丕,曹植就差的太遠了。所以當他沒有動機的時候,你怎麼勸都沒有用的。
因為有曹操這個父親在,曹彰不學習同樣能當上将軍,所以他為什麼一定要學習?
孫權看出呂蒙積極向上的動機之後,他才順勢引導。
他在《孫權勸學》中的第一句話就是: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這句話如果是普通人說出來,隻是勸說之意。從孫權嘴裡說出,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孫權這句話自然含有你想繼續上升一步,你就必須得學習。如果你不學,那以後怎麼掌事?能否更進一步和能不能掌事正好是呂蒙的痛點。
别人為什麼要聽你的話,因為你說的話一下子抓住了别人的痛點。建立功名就是呂蒙的痛點。
呂蒙當然不願意了,因為單靠武力建功的人也不少,他的想法自然和曹彰的想法一樣。
孫權當然很清楚呂蒙的想法,所以他不可能像曹操一樣逼着呂蒙去學習。
接下來孫權的勸說很有意思。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資治通鑒·漢紀·漢紀五十八》
首先孫權向呂蒙說明他讓其學習的目的不是成為博士,而是了解曆史,懂得一些得失。
呂蒙原來聽到不可不學時,頭就有點大,一聽到這裡就心中一松,因為讀書真的不是他的強項和興趣所在。
正當呂蒙心頭一松之時,孫權馬上來一句,你事多,能多得過我?
呂蒙聽到這句估計心中一沉。
然後孫權又來了一句安撫的,你看我經常讀書,我都大有所益。
這就是勸人的藝術。
孫權先抓住呂蒙的痛點,然後施壓了強大的壓力:不可不學。孫權等呂蒙心中一沉之時,馬上又松開壓力:不是讓你當博士,接着又施加壓力,你比我還忙嗎?最後孫權又給出一根棒棒糖,你看我讀書都獲得很多好處。
在孫權收放自如的勸說中,呂蒙開始學習。
當然《孫權勸學》中提到魯肅說他非吳下阿蒙,這中間是省略了一個故事。
一開始魯肅看不起呂蒙。
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将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魯肅去看呂蒙,純粹是抱着不想得罪的心态去的,這隻是一種虛情。
在酒席之上,呂蒙就提了一個問題,你怎麼防備關羽。
魯肅說随機應變。
結果呂蒙在酒席上給魯肅說了五條策略,魯肅當時就說了一句話: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呂子明就是呂蒙。
呂蒙接任魯肅的職務之後,他就成了關羽的主要對手。關羽威震華夏之時,他還在留公安、南郡留兵防守東吳。最後呂蒙裝病,讓陸遜上位,使得關羽上當,加上前線吃緊,抽掉了所有備兵。最後呂蒙輕松襲取了荊州。
孫權對呂蒙的感情也是非常深的,特别當呂蒙病重之時,他将呂蒙安放在内殿,偷偷觀察呂蒙的病情。如果今天呂蒙吃得下飯了,他就很開心,如果今天呂蒙吃不下飯,他夜裡都會睡不好覺。
最後呂蒙病重實在沒有辦法,他請命道士于星辰下為之請命,但是最終呂蒙仙去,終年四十二歲。
孫權對呂蒙的評價很高。
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公瑾就是周瑜,顯然孫權對于自己勸學成功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至于呂蒙年輕之時曾經說過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緻。後來功成之後,他對錢财看重嗎?
蒙未死時,所得金寶諸賜盡付府藏,敕主者命絕之日皆上還,喪事務約。——《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這就是呂蒙的金錢觀。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