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文言文對稱句式斷句

文言文對稱句式斷句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5 22:31:30

文言文對稱句式斷句(文言文斷句重視語法結構)1

高考文言文中,斷句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句意的理解和對句子結構的把握兩個方面,但這兩個方面其實是統一的,考生需要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前提下,重點分析句子結構,做出精準判斷。做這類斷句題要有傳統斷句方法的“定式”,也要有靠直覺快速斷句的“變式”。

易錯點1 忽略“定式”類型,混淆語法結構

斷句的“定式”指固定的呈現方式,包括:①句末語氣詞和謂語的确定。一般情況下,發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後要停頓,并列成分之間也必須有停頓。②謂語的确定。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後面可以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後面可以停頓。③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複等修辭的确定。這三大方面是斷句的基本依據。

(2021·浙江省柯橋區适應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題目。

與王深父書

[宋]曾鞏

鞏再拜:與深父别四年矣,向往之心,固不可以書道。而比得深父書,辄反複累紙示谕,相存之勤,相語之深,無不盡者。讀之累日,不能釋手,故亦欲委曲自叙己意以報。而怠惰因循,經涉歲月,遂使其意欲周而反略,其好欲密而反疏,以迄于今。顧深父所相與者,誠不在于書之疏數。然向往之心,非書則無以自解,而乖謬若此,不能不赧甚也。不審幸見察否?

比得介甫書,知數到京師,比已還亳,即日不審動止如何?計太夫人在颍,子直代歸,與諸令弟應舉,皆在京師,各萬福。鞏此侍親幸無恙。宣和日得書,四弟應舉,今亦在京師。去年第二妹嫁王補之者,不幸疾不起。以二女甥之失其所依,而補之欲繼舊好,遂以第七妹歸之,此月初亦已成姻。鞏質薄,去朋友遠且久,其過失日積,而思慮日昏,其不免于小人之歸者,将若之何?在官折節于奔走,悉力于米鹽之末務,此固任小者之常,無不自安之意。顧初至時,遇在勢者橫逆,又議法數不合,常恐不免于構陷。方其險阻艱難之時,常欲求脫去,而卒無由。今于勢者已更,幸自免于悔咎。而鞏至此,亦已二年矣。

夫學者,其心笃于仁,其視聽言動由于禮,則無常産而有常心,乃所履之一事耳。何則?使其心笃于仁,其視聽言動由于禮,然而無常産也,則其于親也,生事之以禮,故啜菽飲水之養,與養以天下一也;死葬之以禮,故斂手足形旋葬之葬,與葬以天下一也。然其心笃于仁,其視聽言動由于禮者,非盡于此也。故曰乃所履之一事耳。而孟子亦以謂無常産而有常心者,唯士為然,則為聖賢者不止于然也。介甫又謂士誠有常心,以操群聖人之說而力行之,此孔孟以下,有功于世也。

夫學者,苟不能其心笃于仁,其視聽言動由于禮,則必不能不失其常心,此後之學者之患也。苟能其心笃于仁其視聽言動由于禮則必不失其常心且既已皆中于禮而複操何說而力行之哉此學者治心修身本末先後自然之理也。所以始乎為士,而終乎為聖人也。

(有删改)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苟 能 其 心 笃 于 仁 其 視 聽 言 動 由 于 禮 則 必 不 失 其 常 心 且 既 已 皆 中 于 禮 而 複 操 何 說 而 力 行 之 哉 此 學 者 治 心 修 身 本 末 先 後 自 然 之 理 也

【滿分解構】

看語法結構

“心笃于仁”“視聽言動由于禮”列舉君子的兩種情況;“不失”的賓語是“其常心”;“皆中于禮”省略了“其行”;“操”的意思是“持有”,賓語是“何說”;“力行之”“力”修飾“行”,“行”的賓語是“之”;“此學者……也”是判斷句。“治心修身”“本末先後自然之理”是并列成分,是中國君子自我提升和遵守的倫理。

看虛詞功能

于、則、且、而、哉、也這六個虛詞的語法功能要明曉,“于”一般用于句中,“則”一般用于句首,“且”句中句首都可以,“哉”用于句末,“也”多數時候在句末。

看固定句式

“笃于仁”“由于禮”“則必不”“而……哉”“此……也”都是固定結構,斷句時特别注意。

看修辭

“複操何說而力行之哉”是反問句。

看專有名詞

苟能、常心、既已、力行、學者治心修身、自然之理是專有名詞,不可分開。

看大緻翻譯

句意為:如果能讓自己的心笃定地追求仁,他的所見所聞所說所做都是依據禮,那麼一定不會丢失他的恒心,并且都已經符合禮的要求了,還需要哪種學說來使自己盡力實踐?這是求學之人修養身心,本末先後的自然之理。

【滿分答案】 苟能其心笃于仁/其視聽言動由于禮/則必不失其常心/且既已皆中于禮/而複操何說而力行之哉/此學者治心修身/本末先後自然之理也。

【易錯拓展】

語法結構易錯的常見類型

(1)主謂之間易錯。謂語陳述主語的行為、性質、狀态等,二者是一個整體。

(2)動賓關系易錯。賓語與動詞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選項常将其斷開進行設錯。此外,兩個完整的動賓組語如果語意停頓較大,應該斷開。

(3)狀中之間易錯。由“狀語”+“謂語”構成的句式或狀語後置句,狀語對動詞在時間、處所、程度等方面進行限制,選項常将其斷開進行設錯。

(4)動補之間易錯。補語對動詞産生的時間、處所、原因、結果等進行補充說明,選項常将其斷開進行設錯。

(5)定中之間易錯。定語對中心詞起修飾、限制作用,二者不可分割。

易錯點2 忽視“變式”類型,不明不白丢分

所謂“變式”,是指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變化,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六種類型:

類型(一)句間邏輯不明(“而”字是難點)

句間的一般邏輯是容易判斷的,但有時也會碰到一些連詞該斷還是不斷的問題。遇到這種現象,就要有所研究。比如:“而”表承接,不宜斷開;“而”表轉折,宜斷開。

用“/”給下列文段斷句。

天 下 有 繩 墨 之 論 而 挫 英 雄 志 士 之 氣 者 如 以 荊 轲 為 盜 是 也 況 乎 狃(狃,“拘泥”) 于 成 敗 之 形 而 不 察 于 确 然 之 數 以 忠 臣 孝 子 不 得 已 之 深 心 苦 行 不 痛 惜其 不 幸 而 反 以 為 罪 則 何 以 為 後 之 國 家 者 處 仇 敵 法 也

(侯方域《太子丹論》)

【滿分解構】

①“而”翻譯為“卻”時或句子較長時,前面可以斷開;②“者……也”,“而挫英雄志士之氣者,如以荊轲為盜是也”;③“況”前面斷開;④“以……苦行”,介賓短語;⑤“不痛惜其不幸”,動賓結構,後邊該斷開;⑥“則”前斷開。

【滿分答案】

(1)天下有繩墨之論/而挫英雄志士之氣者/如以荊轲為盜是也/況乎狃(狃,“拘泥”)于成敗之形/而不察于确然之數/以忠臣孝子不得已之深心苦行/不痛惜其不幸/而反以為罪/則何以為後之國家者處仇敵法也

【參考譯文】

天下有死闆運用舊規矩論事,而挫傷英雄志士豪氣的事,譬如把荊轲看作盜賊就是這樣。況且拘泥于隻看結果的成功與失敗,而不去分析實際情況如何,對忠臣孝子為形勢所迫的深沉用心和艱苦卓絕的行動,不顧念憐惜他的不幸,卻反而認為他有罪,那怎麼能作為後來國家的人對待仇敵的法則呢?

類型(二)可斷可不斷

可斷可不斷的地方,多半是形成兩個分句。比如,“而”表目的,有時就可斷可不斷。有時,出現并列詞語,在現代漢語中用頓号,在古漢語中可斷可不斷。

用“/”給下列文段斷句。

而 太 子 丹 者 且 收 合 六 國 之 餘 燼 以 西 向 而 前 吾 恐 嬴 氏 之 亡 不 待 沛 公 之入 關 矣 其 以 洩 暴 秦 之 威 而 倡 天 下 之 義 莫 此 一 擊 若 也

(侯方域《太子丹論》)

【滿分解構】

①“者”表停頓,其後可斷;②“收合六國之餘燼”為動賓結構,所以在“餘燼”後可斷;③“以西向而前”中“前”是動詞,這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後面應斷;“吾恐嬴氏之亡”主謂賓結構完整,後面可斷;④“矣”是一個句末語氣詞,後面可斷;⑤“其以洩暴秦之威”後可斷可不斷;⑥“倡天下之義”為動賓結構,後面可斷。

【滿分答案】

而太子丹者/且收合六國之餘燼/以西向而前/吾恐嬴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關矣/其以洩暴秦之威∥而倡天下之義/莫此一擊若也(“∥”處可斷可不斷)

【參考譯文】

而太子丹召集聚合六國剩餘的力量,向西進軍,恐怕秦國的滅亡,不用等到沛公入函谷關了。用這個舉動來掃落暴秦的威風,而作為号召天下人的倡議,沒有能與這一擊來相比的。

類型(三)表達方式的組合

浙江文言文以說理性古文為主,作者常常因某事而發表一番評論。從表達方式判斷,文句間的關系,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在叙述基礎上議論、抒情,二是夾叙夾議。所以讀懂事件的前因後果,就便于判斷評論性語段句間的停頓。

用“/”給畫線句子斷句。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于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後者,中山君顧謂二人:‘子奚為者也?’二人對曰:“臣有父,嘗餓且死,君下壺飡餌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歎曰:“與 不 期 衆 少 其 于 當厄 怨 不 期 深 淺 其 于 傷 心 吾 以 一 杯 羊 羹 亡 國 以 一 壺 餐 得 士 二 人。”

【滿分解構】

畫線句是“中山君”的歎息,是表示感歎或者議論的語言,一般是對于前面事件的總結或者反思、議論。注意例句中的對稱句:“與不期衆少”與“怨不期深淺”;“其于當厄”與“其于傷心”;“以一杯羊羹亡國”與“以一壺餐得士二人”。

【滿分答案】

與不期衆少其于當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

【參考譯文】

施與不在多少,而在于處在他遭受困厄的時候;怨恨不在深淺,而在于是否傷了人的心。我因為一杯羊羹亡國,因為一壺熟食得到兩位為國效死的義士。

類型(四)固定結構不固

說理性文段說理說得擲地有聲,有時就在于虛詞的妙用。這類虛詞中常有一些固定結構,是不可拆分的。但有時也會受到前句的幹擾而做出誤斷。如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中“設使”是固定結構,不能在這兩字之間斷開。當然,在兩字間斷開,“使”還是可以翻譯為“假使”。

用“/”給下列文段斷句。

史 以 名 為 褒 貶 猶 且 恐 懼 不 敢 為 設 使 退 之 為 禦 史 中 丞 大 夫 其 褒 貶 成 敗 人 愈 益 顯 其 宜 恐 懼 尤 大 也 則 又 揚 揚 入 台 府 美 食 安 坐 行 呼 唱 于 朝 廷 而 已 耶

(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

【滿分解構】

①“褒貶”是一個連接在一起的詞,不可分開。②後面的“猶且”是連詞,連接前後兩個句子,因此應該從中間斷開。③“不敢為”是指不敢去做某件事,構成獨立語意片段,其後應斷開。④“其”為代詞,是對前面的指代,應從“其”前斷開。⑤“則”為連詞,連接兩個句子,因此要從“則”前斷開。⑥“美食安坐”是對他兩種行為的描寫,是個獨立的語句,因此要在它的前後分别斷開。

【滿分答案】

史以名為褒貶/猶且恐懼不敢為/設使退之為禦史中丞大夫/其褒貶成敗人愈益顯/其宜恐懼尤大也/則又揚揚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

【參考譯文】

史官用文字進行褒貶,尚且感到恐懼不敢去幹,倘若讓退之你任禦史中丞或禦史大夫,通過褒貶而使人成或敗的作用愈加顯著,你的恐懼就該更大了吧,(那樣的話)莫非你又打算志得意滿地走進禦史官署,吃着好菜好飯,安坐無事,到朝廷上無所顧忌地奏事議政嗎?

類型(五)長短句的界限

長短句的界限,不管字數多少,以内容完整為界限,尤其在一些固定的結構中。

用“/”給下列文段斷句。

愈 始 聞 而 惑 之 又 從 而 思 之 蓋 賢 者 也 蓋 所 謂 獨 善 其 身 者 也 然 吾 有 譏 焉謂 其 自 為 也 過 多 其 為 人 也 過 少 其 學 楊 朱 之 道 者 邪

(韓愈《圬者王承福傳》)

【滿分解構】

①“聞而惑之”和“從而思之”構成并列,所以在“之”後斷開。②“蓋賢者也”“蓋所謂獨善其身者也”句式長短不一,但是并列關系;“者也”“焉”為句末語氣詞,後邊斷開。③“其自為也過多”和“其為人也過少”構成并列,應斷開。④“其……邪”為固定句式,前邊斷開。

【滿分答案】 愈始聞而惑之/又從而思之/蓋賢者也/蓋所謂獨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譏焉/謂其自為也過多/其為人也過少/其學楊朱之道者邪

【參考譯文】

我聽了他的話,起初還很疑惑不解,再進一步思考,覺得他這個人大概是個賢人,是那種所謂獨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對他還是有些批評,覺得他為自己打算得太多,為别人打算太少,這難道是學了楊朱的學說嗎?

類型(六)歧義點的存在

字詞有多義,理解不同就容易産生誤斷。

用“/”給下列文段斷句。

後 生 才 銳 者 最 易 壞 若 有 之 父 兄 當 以 為 憂 不 可 以 為 喜 也 切 須 常 加 簡 束 令 熟讀 經 子 訓 以 寬 厚 恭 謹 勿 令 與 浮 薄 者 遊 處 如 此 十 許 年 志 趣 自 成 不 然 其 可 慮之 事 蓋 非 一 端 吾 此 言 後 人 之 藥 石 也 各 須 謹 之 毋 贻 後 悔。

(南宋·陸遊《家訓》)

【滿分解構】

句段大意:後輩中鋒芒畢露的人最容易變壞。倘若有這樣的人,做父兄的應當引以為憂,而不可以高興。一定要經常認真地嚴加管教,令他們熟讀儒家經典和諸子百書,訓導他們做人必須寬容、厚道、恭敬、謹慎,不要讓他們與輕浮淺薄之人來往和相處。這樣經過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養成。要不然,可以憂煩的事情決非一件。我這是給後人防止過錯的良言規誡,各位都要謹慎地對待,不要留下後悔的遺恨。

陸遊《家訓》中“令熟讀經//子/訓以寬厚恭謹”的“子”是“經史子集”的“子”,非“子女”的“子”。如果譯成“子女”的“子”,翻譯成被動句似乎也通,即“子女被他們教育做人必須寬容、厚道、恭敬、謹慎”。其實,是誤讀。

【滿分答案】

後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子/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遊處/如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後人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贻後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