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寫文章出現提筆忘字,現在淪落到開口“梗”住了。
▲某社交平台上,大量内容中使用“絕絕子”等網絡熱詞。圖/某社交平台截圖
“今天和集美去買奶茶啦,救命我真的哭死,嗚嗚這家店的奶茶真是歪歪滴艾斯,冰淇淋也是絕絕子鴨,我暴風吸入,好吃到跺jiojio……不管啦,今天也是在逃公主的一天呢,好想談一場雙向奔赴的戀愛呢嗚嗚嗚。”
這段文字字數不長,但卻充滿了互聯網“黑話”,還夾雜了不少emoji:集美、歪歪滴艾斯、絕絕子鴨、暴風吸入、跺jiojio、在逃公主、雙向奔赴……
▲某社交平台上組合各種網絡熱詞編造而成段子。圖/某社交平台截圖
對于不常關注網絡用語的網友來說,更難體會到“互聯網沖浪”的快樂,每一次閱讀簡直是在玩解密遊戲。難怪有網友評論,每次看到字母都覺得心好累,連蒙帶猜。
不得不承認的是,每年都會有這麼幾句流行語在互聯網表達空間裡活躍。如曾經被列為年度詞彙的:我太南/難了、藍瘦香菇、洪荒之力、紮心了,老鐵......而今年的“互聯網黑話”格外多,甚至不少是難以揣測的字母縮寫。
如果說前幾年的網絡用語還能“望文生義”,這幾年的諧音梗和字母縮寫,不搜索一下着實看不懂了,這也提高了網絡表達的門檻:回複别人之前還需要先“解碼”,為了和别人快速打成一片還需要先“編碼”。
當使用“絕絕子”“YYDS”時,
大腦已經放棄了思考
雖然“解碼”“編碼”如此複雜,但不得不承認,這段時間,我們的感官表達似乎都被這幾個簡單粗暴的網絡流行語“統治”了。
東西好吃可以用“絕絕子”“YYDS”;景色好看也可以用“絕絕子”“YYDS”;形容一個奧運冠軍之厲害也用“絕絕子”“YYDS”……
在使用這些詞語時,就放棄了更多細節表達。
古人描繪落霞的顔色變化時,謝眺在《晚登三山還望京巳》寫道: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绮,澄江靜如練。既有美景,又有美感。
▲古詩詞中的唯美意境。圖/IC photo
現代作家路遙在書裡這樣描述景色,“快要滿圓的月亮從東拉河對面的山背後靜悄悄地露出臉來,把清淡的光輝灑在山川大地上。萬物頓時又重新顯出了面目,但都象蓋了一層輕紗似的朦朦胧胧。”
當然,這些細節描寫放在美食上也同樣适用。汪曾祺也在其文章中描繪甜品的高端境界,“單是甜潤适口不夠,要口感紛繁華麗,吃的就是個變幻莫測。”
這些充滿細節的“好吃”和“好看”,表達豐富,通過更多細節的描寫來表達最真實的體驗,也使讀者更能“感同身受”,這是最為打動人心之處。
而現在大多數人即使看到這樣的景色,吃到這樣的美食,腦海中大概率也隻剩下,“甜品好吃”“味道絕絕子”“甜品YYDS”“今晚景色好美”這些單薄的形容。
這些“短平快”的形容詞,表達是方便,但也阻礙了語言的豐富表達形式,模糊了一切事物的特點,把所有感官的體驗攪和在一起表達,簡直是“生動形象”的天然的反義詞。一旦形成習慣,複雜的表達對于個人來說就會變得有難度。語言的敏銳性早就在這些模糊表達中喪失了。
至于一些諧音梗,如“拌勻(搬運)”,“蚌埠住了(繃不住了)”,除了社交時看起來時髦一點,實際上“并沒有什麼大用”,隻會增加彼此的交流難度。
這類“短平快”的網絡流行語如同文字界的短視頻,占據我們的表達空間太久,便影響我們的思維更影響表達本身,以至于不少人面臨這樣的“尴尬”,寫文章時提筆忘字,開口說話時剛張嘴就“梗”住了。
表達要多一些細節,
少一些“簡單粗暴”
當然舉這些例子,不是為了讓網友個個都如同古代大家或者是當代作家那樣,提筆驚人,但至少在生活表達、網絡表達中能夠意識到網絡流行詞的使用會使我們的思維懶惰,影響我們具象思維的能力,提醒我們盡量在表達中多注意一些細節,少一些“簡單粗暴”。
需要意識到的是,時下的流行語表達這些可能并非主要是網友的問題,網友難以覺察互聯網思維的影響。
▲某社交平台上的“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小組,小組成員們發帖探讨文字的不同表達方式。圖/某社交平台截圖
在如今大多數人習慣互聯網碎片化閱讀的當下,受互聯網表達特點的影響,互聯網表達的文字也會有變化,比如想要一眼就抓住讀者,就需要有“劍走偏鋒”的表達。
久而久之,我們可能會逐漸喪失邏輯表達能力,也會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絕絕子”“YYDS”的頻繁被使用就是一個體現。網友需要警惕這樣的語言表達。當然,也不能苛責使用這些流行語的人。畢竟從語言學上來看,任何表達都存在“強度滑落”或者是“詞語退化”的問題,這本身是一個語言發展的過程。
比如,最開始誇一個人,可以說“棒”,後來出現了“真棒”,再然後出現了“強”,之後“太強了”,再然後就有人用“絕了”。一個“絕”字不夠,就用“絕絕”表現,至于“子”字,隻是出現“絕絕”的時候恰好出現了“xx子”,于是就有了“絕絕子”。而“YYDS”是由“永遠滴神”拼音縮寫演化而來,是在“拼音縮寫”流行趨勢下發展而來。
語言的發展是不可避免的自然動态過程,網友需要做的是意識到語言的這種發展會讓使用者的思維變得懶惰,要學會自覺去抵制這種被影響的過程。書讀得多了,自然會意識到網絡用語的力度永遠都比不過“五體投地”,自然會抵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被同化”。
當然,人是社會的動物,所以要接受語言發展客觀規律形成的結果,能夠意識到用“五體投地”和網絡上的“絕絕子”“YYDS”并無沖突。能夠同時容納這種互相沖突的觀念,選擇在合适的場合表達,才是我們在互聯網語境下應該有的意識。
新京報評論員 | 丁慧
編輯 | 遲道華
實習生 | 耿心玥
校對 | 吳興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