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狹窄症是指腰椎椎管、神經根管及椎間孔變形或狹窄并引起馬尾及神經根受壓而産生相應的臨床症狀的病症。

【病因病機】
腰椎管狹窄症屬中醫“腰痛”範疇,發病内因在于先天腎氣不足,後天腎氣虛衰以及勞役傷腎等;反複外傷、慢性勞損與風寒濕邪侵襲為本病外因。
從西醫角度講,腰椎管狹窄症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
原發性椎管狹窄為先天性所緻,臨床少見。
繼發性為腰椎退行性變所緻。中年以後腰椎發生退行性改變,如腰椎骨質增生,黃韌帶及椎闆肥厚、小關節突增生或肥大,椎體間失穩等,均可使腰椎椎管容積變小,引起脊神經根或馬尾神經受擠壓而發病。
在先天椎管狹窄的基礎上發生退變,使椎管容積進一步狹小而導緻本病,這種混合型的腰椎椎管狹窄症臨床多見。
此外,其他因素如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腰椎骨折脫位複位不良、腰椎融合術後或椎闆切除術後也可引起腰椎管狹窄。

【診查要點】
- 本病多發于 40 歲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體力勞動者多見。
- 主要症狀為緩發性、持續性腰痛和腿痛。腰痛在腰部、骶部,腿痛多為雙側,可左、右交替出現,或一側輕一側重。疼痛性質為酸痛、刺痛或灼痛。
- 間歇性跛行是本病特征性症狀。即行走時出現腰腿痛或麻木無力,跛行逐漸加重,甚至不能繼續行走,下蹲休息後緩解,若繼續行走其症狀又出現,這就是間歇性跛行。但是,騎自行車無妨礙。
- 腰部後伸受限,背伸試驗陽性,可引起後背與小腿疼痛,這是本病另一個重要體征。部分患者可出現下肢肌肉萎縮,以胫前肌及翅伸肌最明顯,足趾背伸無力。小腿外側痛覺減退或消失,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直腿擡高試驗可出現陽性。
- 部分患者可無任何陽性體征,其症狀和體征的不一緻是本病的特點。病情嚴重者,可出現尿頻尿急或排尿困難,兩下肢不完全癱瘓,馬鞍區麻木,肛門括約肌松弛、無力或陽痿。
- 影像檢查。如 CT、MRI 檢查可清楚顯示椎管狹窄狀況。
本病應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相鑒别。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屬于緩慢性進行性動脈、靜脈同時受累的全身性疾病,表現為下肢麻木、酸脹、疼痛和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和胫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後期可産生肢體的遠端潰瘍或壞死;腰椎椎管狹窄症的患者,其足背、胫後動脈搏動是良好的,不會發生壞死。

【治療】
- 理筋手法
- 采用按揉、滾、點壓、提拿等手法,配合斜扳法,以舒筋活絡、疏散瘀血、松解粘連,使症狀得以緩解或消失。 手法宜輕柔,禁止用強烈的旋轉手法,以防病情加重。
- 藥物治療
- 腎氣虧虛者治宜補腎益精,偏于腎陽虛者治宜“溫補腎陽”,可用右歸丸或補腎壯筋湯加減;偏于腎陰虛者治宜“滋補腎陰”,可用左歸丸、大補陰丸。
- 外邪侵襲型屬寒濕腰痛者治宜祛寒除濕,溫經通絡。風濕盛者以獨活寄生湯為主,寒邪重者以麻桂溫經湯為主,濕邪偏重者以加味術附湯為主,屬濕熱腰痛者治宜清熱化濕,用加味二妙湯為主。
- 練功活動
- 腰腿痛症狀減輕後,應積極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可采用飛燕點水、五點支撐練功,以增強腰部肌力;練習行走、蹬空、側卧外擺等動作,以增強腿部肌力。
- 手術治療
- 腰椎管狹窄症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經保守治療無效者,應手術治療。
【預防與調護】
1. 急性期應卧床休息 2-3 周,可佩戴腰圍以固定腰部,減少後伸活動,勿受風寒、勿勞累;
2. 後期要行腰背肌功能鍛煉,以增強腰椎穩定性,改善症狀;
3. 手術治療者術後卧床休息,逐漸進行腰部功能鍛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