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海口行。前面介紹了海口騎樓老街中的天後宮,裡面有個天後宮文物展,很長知識,我們去看看。
騎樓老街是海口的一座城市名片,被譽為“中國曆史文化名街”。其實,騎樓老街是一個包括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的街區,巴洛克風格的騎樓建築的優雅細緻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讓人歎為觀止。
天後宮又稱天妃廟、天後廟,始建于元代,原名環海坊,距今約有700多年的曆史,明清時期,紳士商人多次捐募款擴建和修繕天後宮,供養香火,祭祀拜谒,是那時海南島上頗具宏偉規模的一座媽祖廟。我們今天看到的天後宮,經過2013年的全面修繕,煥然一新,莊嚴大氣。在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九日,這兩個日子分别是媽祖的誕辰和忌日,海口天後宮都會舉行祭祀媽祖的大典儀式。
很有趣的是,天後宮的外面是經典的南洋騎樓建築風格,但院内的殿堂卻是純正的中國南方傳統擡梁式結構,這種有趣的布局格式源自曆史的衍變。天後宮的東廂是《天後宮文物展》,入口處就有兩扇斑駁的鑲滿門釘的木門,展出的這兩扇門為清代建造,仿佛在訴說着媽祖文化在當時的盛行和輝煌。
文物展有兩個展區。左面的第一展區展示了媽祖其人、媽祖文化、媽祖廟在中國的分布、海口天後宮、天後祀奉等曆史脈絡、文化。
媽祖,原名林默,也稱默娘、娘媽、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媽祖誕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為都巡林公願六女。其從小立志不嫁,慈悲為懷,扶危助困,行善濟世。因其聰穎靈悟,識天象、懂醫理、擅泅水,做了大量感天動地的好事。
北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在一次海上搶險中國不幸遇難,此後,航行在海上的人們傳說其升化後,“朱衣旋舞,蹁跹焉于水上飛行”,保佑一路航行平安順利,因而受到了極高尊重和愛戴,故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人們感其生前與民為善的恩惠,就在漁船上供奉媽祖神像和建廟祀之。
媽祖生前博愛無垠,名聞遐迩;死後靈迹彰顯,聲動朝野。自在北宋顯化以來,曆代帝王莫不尊崇有加,疊賜褒封,朝廷譴官緻祭及載入國家祀典。如今,全世界共有媽祖信衆近2億人,2006年媽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和平女神”稱号;媽祖信俗于2009年9月13日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世界三大天後宮:福建湄洲天後宮,天津天後宮,台灣北港朝天宮。還有中國其他較有特色的天後宮,如泉州天後宮,蓬萊閣天後宮,長島廟島顯應宮,台灣澎湖天後宮,湖南芷江天後宮,甯波天後宮,澳門天後宮等等。我隻去過泉州天後宮,你去過哪些天後宮?
第二展區展示了天後宮近年來兩次修繕時中挖掘出的石碑以及石構件等展品。
海口天後宮現保存有29通明清時期的石碑,其中較完整的僅2通,其餘27通均為殘碑。這些石碑所記載的文字,主要涉及當時紳商捐修天妃廟、官府示谕商船依規繳稅、嚴禁貨船私販糧米擾亂市場秩序、規定貨船租工的腳價事宜及商鋪捐款銀錢等方面的内容,對了解和研究明清時期海口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及鄉規民約提供了較重要的實物資料,有着一定的曆史價值。
第二展區最顯著位置展出的是《天妃廟田記》碑,是在2013年天後宮修繕時發現的,碑文記錄了天後宮的曆史,是天後宮的鎮廟之寶。其中寫道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天後宮占地曾達到14.7畝,那就是現在面積的整整7倍了。
由于鎮廟之寶年代久遠,字迹模糊不清,在第二展區貼心地展出了碑文的拓片,上面記錄着:“書提督柳慶南甯軍務,征讨蠻賊,為瘴疠所侵,病甚笃。付信于家,先妻馬氏驚,諸祠登舟往任視之。予疾愈,次年而婦出。所許白金十兩買民汪恕土,名黎田,付道士行疫疠……”這段碑文設立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作者為廣西按察司佥事,前監察禦史緻仕李廷珍。
在《天妃廟田記》碑實物的旁邊,有一個簡易的牌子,上面把碑文譯成了白話文,這樣讀起來就順暢多了。節選一段碑文,“我在1453年至1478年的6年間,在海上往返十六次之多,每次乘船向媽祖祈求保佑平安都靈驗,1474年,我受皇帝的任命,封占城國王(今越南南部賓童龍區),在海上航行了五個月左右,屢次遭受危險,把自己的生命寄望于神靈媽祖,得到了安甯。回來後,在京城再次任命,升南京禦史,任職十年多後,升廣西按察司佥事。聖上任命我提督這個職務負責南甯軍務,赴海南征讨蠻賊,被瘴氣所侵害,病得厲害,被天妃廟道士救治,精心治療痊愈後第二年才回去。我用十兩黃金購買黎景的田地,贈送給天妃廟的道士作為報答。”
媽祖誕生于北宋初年,一生以“和平、勇敢、關愛”的行為和精神,為後人演繹發展成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媽祖文化。來海口,一定要來騎樓老街的天後宮,别錯過“鎮廟之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