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鳙魚用什麼養容易大

鳙魚用什麼養容易大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12:01:39

鳙魚用什麼養容易大?中國水産頻道報道,鳙魚(花鲢、胖頭鲢魚)由于其頭部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成為人們喜食又實惠的一種食用魚類但長期以來它隻作為一種少數搭配養殖品種,産量低,沒有發揮它應有的優勢随着市場需求不斷增大和養殖技術的提高,特别是魚用生物有機肥料的出現,使鳙魚從搭配品種變為了主養品種,産量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而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技術問題,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鳙魚用什麼養容易大?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鳙魚用什麼養容易大(養殖鳙魚需要注意的六大問題)1

鳙魚用什麼養容易大

中國水産頻道報道,鳙魚(花鲢、胖頭鲢魚)由于其頭部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成為人們喜食又實惠的一種食用魚類。但長期以來它隻作為一種少數搭配養殖品種,産量低,沒有發揮它應有的優勢。随着市場需求不斷增大和養殖技術的提高,特别是魚用生物有機肥料的出現,使鳙魚從搭配品種變為了主養品種,産量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而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技術問題。

一、鳙魚的食性問題。

在以往的資料中,鳙魚的食性定義是以浮遊動物為主的溫和濾食性魚類,一般簡單理解為以浮遊動物為食,這是過去在天然環境的低水平養殖條件下得出的。在現在高技術的養殖條件下,水體浮遊生物以大型種類為主。鳙魚是濾食性魚類,對食物的選擇決定于鰓耙間距,隻要個體大于鰓耙間距的浮遊生物均可被其濾食,根據研究鲢魚的食物主要是個體小于50微米的浮遊生物,鳙魚的食物主要是個體大于50微米的浮遊生物。在肥水條件下浮遊生物主要是個體大于50微米的直鍊矽藻、甲藻、裸藻科、絲狀藍藻、大型輪蟲、枝角類、桡足類等種類,正好是鳙魚的濾食對象。

二、鲢、鳙魚的搭配比例問題。

傳統的鲢、鳙魚搭配比例是3:1,也就是3鲢帶1鳙,分别是75%和25%,在這種放養模式下鳙魚可正常生長,但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鲢的價格越來越低,鳙的價格不斷提高,這種以鲢為主的放養模式經濟效益也越來越低。因此怎樣提高鳙魚的放養比例和産量就成為養殖生産中急待解決的技術問題,随着生物有機肥在水産養殖中的應用,水體藻相應發生了根本變化,鳙魚能攝食的個體大、營養豐富、易消化的種類,如直鍊矽藻、甲藻、隐藻,成為優勢種群,浮遊動物的生物量也很高,為鳙魚成為主養魚類提供了食物基礎,根據多年的生産實踐,鲢鳙魚的放養結構中,鳙魚的比例小于20%或大于80%,鳙魚的生長速度都較快,當鲢的放養比例在20%—80%之間時會抑制鳙魚的生長速度。因此,鳙魚作為主養魚時,隻能少量的搭配或不放養鲢魚。

三、魚種規格問題。

以往湖泊、水庫鳙魚的放養規格一般是13.2㎝左右大規格魚種,養2年上市,養殖周期長,上市規格小,在現代技術條件下,要求0.15—0.5公斤/尾大規格魚種。經過一年的養殖達到2公斤/尾以上的上市規格。

四、放養模式問題。

傳統的湖泊、水庫等大水體雖然也采用施肥技術進行養魚,但産量很少超過100公斤/畝,經濟效益不高,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魚種規格小,用每公斤20尾的大規格魚種,回捕率低,成魚規格小,一般1—1.5公斤/尾;二是一次放種,一次起捕,上半年水中魚的現存量少,造成水體資源浪費,下半年魚的密度過大,天然餌料供給不足,生長速度減慢;三是鲢、鳙魚比例為3:1的放養模式不合理。

針對傳統養殖的不足之處,現代大水體高産養殖:一是用斤兩魚種即(0.15—1公斤/尾);二是常年捕撈上市,即6—7月開始将部分長至1.5公斤以上的魚起捕上市,剩下的魚冬季起捕上市,成魚規格有1.5—2公斤/尾和2.5—4公斤/尾;三是鲢、鳙魚比例是1:4,甚至全養鳙魚,價格高,效益好。

鳙魚的養殖模式有水庫施肥純養鳙魚;湖泊施肥主養鳙魚;小型精養水體投餌施肥主養鳙魚;小型精養水體施肥套養鳙魚四種。根據不同的養殖模式,放養模式也不同。

(一)湖泊、水庫主養鳙魚放養模式

1、一次放種,兩次捕撈

一般魚種放養量為0.25公斤/尾左右魚種30公斤/畝左右,0.75公斤/尾左右的魚種30公斤/畝左右,6月份開始捕撈,上市規格1.75公斤/尾左右。一直可捕到8月止,剩下的年底捕撈,這種模式的産量可達到250公斤/畝以上。

2、一次放種,年底捕撈

一般魚種放養量為0.15—0.3公斤/尾的魚種30公斤/畝左右,養到年底捕撈,8月份以後需逐漸投喂人工飼料,否則後期生長速度會減慢,影響産量和規格。這種放養模式産量可達到200公斤/畝左右。

3、一次放種,隔年捕撈

由于前兩種放養模式魚種成本很高,特别是對萬畝以上的水體。可放養每公斤6—10尾的大規格魚種,5—8公斤/畝,第二年6月開始捕撈上市,這種模式商品魚産量可達到200公斤/畝。

以上三種放養模式是施肥情況下鳙魚比例80%以上的産量,如若還想增加放養量,進一步提高産量需投喂花鲢專用飼料。

(二)小型精養水體施肥套養鳙魚放養模式

這種模式适合千畝以下的精養水體,鲢、鳙魚與吃食物的比例可達到1:1,不能少于1:2。一方面充分利用水體資源,提高産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可控制藍藻水華,鳙魚魚種規格0.25公斤/尾、0.5公斤/尾、0.75公斤/尾各和0.25公斤/尾左右的白鲢魚種各四分之一,6月份開始捕大留小。

(三)小型精養水體主養鳙魚放養模式

這種放養模式适合百畝至千畝的精養水體,以鳙魚特種飼料為主,輔以生物有機肥。0.25公斤/尾、0.5公斤/尾、0.75公斤/尾鳙魚魚種和0.25公斤/尾左右的白鲢魚種各四分之一,總魚種量125—150公斤/畝。另套養黃颡魚、烏鳢等魚種5公斤/畝。從6月份開始,把握市場行情,捕大留小,産量在500公斤/畝以上。

五、肥料使用問題。

漁業上最早使用的肥料是原始有機肥,如糞肥、堆肥,後來使用無機肥——化肥。原始有機肥雖然營養全面,但有效成分太低,肥效緩慢,限制魚産量;無機肥雖然有效成分含量高,但肥效短,成分單一,主要培養小型綠藻和藍藻,利于鲢的生長,對鳙魚養殖效果不理想。将傳統有機肥經過現代生物技術分解與無機肥适量地混合制成的現代漁用生物有機複合肥,除含大量的氮、磷、碳等常量元素外,還含有均衡的微量元素,多種有機質、肽類、有益菌、肥效增強劑等,不但營養豐富、全面,而且還能肥水、改水、控水,為魚類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生物有機肥由于添加了一定量的有機質、肽類、有益菌,特别适合培養大型藻類、輪蟲、枝角類、桡足類等鳙魚喜食的浮遊生物,為鳙魚的高産養殖提供了物質基礎。

目前魚用肥料種類主要有複合肥、混合肥、複合混合肥、有機混合肥、生物有機肥。有機混合肥是在無機混合肥中添加有機物(如雞糞)配制而成。真正的生物有機肥是将高能有機物接種特定菌群,在特定人工條件下發酵分解,再添加一些有益菌、肥效增強劑、特定酶制劑、微量元素等配制而成。有些廠家将有機混合肥冒充生物有機肥,不利于鳙魚的高産高效養殖。

六、水質控制問題。

主養鳙魚需要每升水含有30㎎以上生物量的肥水,使用的是生物有機肥,所含成分複雜,功能多樣,對水質的控制技術要求很高。水不夠肥,鳙魚食物不足,生長速度會減慢,水過肥會出現微囊藻,惡化水體環境,鳙魚的生長速度也會減慢,且品質下降,出現異味,因此必須定期對水質進行檢測,确定水的肥度,指導科學施肥,才能保證鳙魚養殖的高産高效。

根據以上六個問題,可總結出高效主養鳙魚技術要點:

(1)魚種投放:冬季投放大規格魚種,規格在尾重0.5—1斤的魚種,每畝水面放養100尾,鲢鳙比例1:3--1:4。大水面另考慮。

(2)肥料投入:前期以生物有機肥為主,中後期使用生物複合肥;視天氣情況在晴天上午每5—7天用肥一次,全年用肥30次左右。施肥效果以保持水體透明度30厘米左右為标準。

(3)病害防治:3——4月左右進行一次魚鏡檢,如有蟲則使用殺蟲劑,殺滅寄生蟲。全程使用複合微生态制劑調水産品,可降低各種病害的産品概率。

經一個周期的養殖,白鲢投入每斤成本0.8元左右,鳙魚投入每斤成本1.3元左右,可達到較好養殖效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