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意盎然,風力勻暢,正是放風筝的好時節。風筝,又叫紙鸢,在我國已有2700多年的曆史。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于宮中作紙鸢,引線乘風為戲,後于鸢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筝鳴,故名風筝。”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鸢”,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筝”。
古人的風筝是充滿詩意的,曆代詩人曾寫下不少形象生動的風筝詩令人賞趣。

訪曲江胡處士
唐-劉得仁

何況歸山後,而今已似仙。
蔔居天苑畔,閑步禁樓前。
落日明沙岸,微風上紙鸢。
靜還林石下,坐讀養生篇。

紙鸢
宋-寇準

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
清風如可托,終共白雲飛。

紙鸢
宋-韓元吉

排風決起鬧群兒,勢力由來一線微。
天上鹓鸾徒似耳,卻驚遮日傍雲飛。

紙鸢
宋-顧逢

隻是憑風力,飛騰自不知。
轉來高處去,肯顧此身危。
雲外搖雙翼,空中寄一絲。
每愁吹斷後,欲覓意何之。

乙醜元日口号十首
宋-劉克莊

伴壯丁騎秧馬出,看兒童放紙鸢嬉。
老無憂責庸非福,身是神仙不知知。

偶成
宋-蕭立之

雨妒遊人故作難,禁持閑了下湖船。
城中豈識農耕好,卻恨悭晴放紙鸢。

春日雜興
宋-陸遊

小甔有米可續炊,紙鸢竹馬看兒嬉。
但得官清吏不橫,即是村中歌舞時。

郭恕先為富人子作風鸢圖償平生酒肉之饷富人
明-徐渭

柳條搓線絮搓綿,搓夠千尋放紙鸢。
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将兒輩上青天。

自武林至丁郭舟中雜興
明-劉琏

舟行淹宿雨,稍霁泛通川。
深霧群山沒,長天曠野連。
桃開榆葉小,麥秀菜花鮮。
卻喜升平象,高飛見紙鸢。

看美人放紙鸢
明-楊宛

愁心欲放放無由,斷卻牽絲不斷愁。
若使紙鸢愁樣重,也應難上最高頭。

罷官作
清-鄭闆橋

老困烏紗十二年,遊魚此日縱深淵。
春城蕩蕩春城闊,閑逐兒童放紙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