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劉佳璇、特約撰稿丁睿
作為一線城市消費大軍的主力,職場人士選擇就地過年,意味着這個春節的北上廣深将迎來一次不同往常的“消費季”
自從老家石家莊出現聚集性疫情之後,張真的心就沒放下過。
“臨近新年,石家莊成了重災區,最擔心親人的安全,每天都在關注着新的疫情形勢。随着疫情拐點的出現,又開始擔心春節能否可以正常回家。”張真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37歲的張真和丈夫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供職,都是石家莊行唐縣人,2021年春節前的一個月裡,她幾乎每天都在查詢返鄉政策和返京政策。
2021年1月27日,北京發布春運期間進返京政策:1月28日至3月15日期間,國内低風險地區人員進返京須持抵京前7日内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抵京後實行14天健康監測,滿7天、滿14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雖然老家所在區縣是低風險地區,但考慮到孩子,張真還是打消了回家的念頭。來到北京工作14年,這是她第一次在北京過年。
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是職場白領們奮鬥的主場。往年春節前忙着搶票、準備回老家的職場白領們,不少選擇就地過年——有人第一次感受到強烈的鄉愁,有人通過各種方式盡力彌補着無法和家人團圓的遺憾,有人則計劃好好享受一個假期。
2021年,很多人和張真一樣,将體驗不一樣的春節。
老家烏魯木齊的阿瑞收到了烤馕(阿瑞供圖)
退票
“社區發了通知,我和你媽明天去參加全員核酸檢測。”距離牛年春節還剩不到半個月時,林川覺得自己大概不能回老家過年了,遠在哈爾濱的父親跟他通了個視頻,“這幾天黑龍江還有新增病例,你别回來了。”
林川在上海一家廣告公司工作,這是他來到上海工作的第四年。“雖然每年都會說厭倦了親戚的催婚、同學聚會上的攀比,但在外邊累了一年,真說過年不回家了,心裡總不太是滋味。”林川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打開訂票平台,林川猶豫了一下,還是點了退訂,準備和自己的寵物貓度過一個獨在異鄉的春節。
1月28日,2021年春運開始的第一天,相比于往年的人群熙攘,上海虹橋樞紐的春運氛圍少了一分匆忙喧嚣。據統計,虹橋機場當日計劃航班371架次,其中進港186架次、離港185架次,而在往年40天春運裡,虹橋機場平均每日進出港都在750架次以上。
根據北京市交通委預測,2021年為期40天的春運期間(1月28日至3月8日),鐵路、民航進出京客運量将為1342萬人次,較2020年下降43%,較2019年下降69%。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深圳。2021年春運開啟當天,深圳北站進站口雖然圍起了疏導人流的鐵馬,但并未出現往年“返鄉潮”人群擁擠和排長隊的狀況。
按照原本的計劃,劉倩其實會在春運到來前就從深圳回到老家湖北荊州。
2020年研究生畢業之後,劉倩來到深圳市福田區一家九年一貫制學校擔任六年級班主任,按照學校的寒假安排,她早早定好了1月23日回家的車票,一邊期盼着回家過年,一邊忙着期末加班。
1月8日,深圳市教育局發布消息,要求各學校(幼兒園)教職員工和學生原則上留深過寒假、春節。
消息一出,微信群裡炸開了鍋。“學校在2020年招收了一批新老師,大概有五十多個人,我們有一個群,大家都是剛畢業、剛到深圳工作的外地人。”劉倩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留在學校裡的同事們有四十多位,像往常一樣住在集體宿舍裡。決定留深過年之後,劉倩和同事們最擔心的是日常吃飯的問題,學校為此通過加薪留下了食堂的兩個師傅,保證留校教師的日常飲食。
寒假一到,學校裡少了孩子們的喧嚣,這些年輕的老師們除了一些督促學生做作業的日常工作外,沒有其他的工作負擔。劉倩說:“學校組織了一些符合防疫規定的團建活動,像周邊遊、在報告廳集體KTV之類。”
除夕時,學校會組織留校老師一起去食堂包餃子,劉倩打算去參加這場特殊的年夜飯。
2020年上半年,劉倩在老家和家人一同挨過了湖北疫情最嚴峻的時刻,當時,荊州的确診病例數在湖北省列在第四位,她所在的小區“每個單元都封閉管理”。
正是因為經曆了不同往常的2020年,劉倩很能理解就地過年對于防疫的意義,也做好了留深過年的心理準備。隻不過,回家的車票,她還是等到1月23日那趟列車出發當天才退掉。
林川收到了媽媽手工灌制的幹腸(林川供圖)
鄉愁
舍不得退票,其實是放不下鄉愁。
24歲的阿瑞在北京做平面模特,家在新疆烏魯木齊,回老家的機票訂在1月10日。預定出發的前一天,“各地建議就地過年”正是社交網絡上讨論的熱點,阿瑞給社區打電話詢問返鄉政策後,決定退票。之後的好幾天,收拾好的行李她一直沒有歸置原位,總覺得自己還是該回家。
“這是第一次在北京過年,也是人生中第一次不回家過年。”阿瑞對本刊記者說,她是被奶奶帶大的孩子,過年不能回家,最想念的就是奶奶,還有跟她同一天生日、比她小8歲的妹妹。家人得知她不回家過年後,并沒有說什麼,但她還是能從電話裡感覺到家人的失落。
“老家過年,拜年可以拜到正月十五。”劉倩來自一個大家族,她覺得,出于防疫需要,老家的親人們也不會像往年一樣挨家挨戶拜年了,“老人們可能會有些孤單。”
張真還是更習慣熱鬧的春節,提到老家的年俗,她滔滔不絕:每年進入臘月,鄉親們就開始準備年貨,殺豬殺雞,按照過年的風俗,要煮肉、蒸饅頭、蒸糕、做豆腐,還要大掃除、洗洗涮涮,為了過年那幾天準備一個多月……
要在北京度過隻屬于一家三口的年,張真感覺到了落差。北京距離石家莊并不遠,每年春節,張真一家都是自駕回老家,她想着,“過年無法團圓的遺憾是難以彌補的,如果允許的話,想在政策放松的第一時刻‘飛’回老家,陪在父母家人身邊,希望還能感受一點年的餘味。”
張真計劃着在北京的春節要如何度過,“也許會逛逛公園,到沒去過的景點看看。”
據悉,春節期間,北京将免費開放市屬公園,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影劇院、體育場所、景區、鄉村民宿、實體書店等在落實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采取預約、限流、錯峰等方式有序開放。
張真的前同事胡偉彪和她是老鄉,石家莊趙縣人。和張真不同,胡偉彪并不是第一次在北京過年,結婚之後,他和妻子何婧選擇一年在趙縣過、一年在北京和嶽父嶽母過,今年恰好輪到在北京過年。
2021年初,胡偉彪和何婧家裡添丁進口,迎來了小生命。他們原本打算把孩子的爺爺奶奶接來北京,過個團圓年,就像前兩年流行的“反向春運”,但由于石家莊地區疫情吃緊,這個計劃取消了。
“今年我們小家庭過年也挺好的,既然沒那麼熱鬧,就享受一份清靜吧。”何婧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她買好了窗花、春聯,一起過年的人雖然不多,年味還是要營造一番。
小瓜收到貴陽的媽媽寄來的辣子雞(小瓜供圖)
年飯
職場新人飛飛要在公司裡吃年夜飯了。
飛飛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做産品經理,留京過年是父母“勸留”的結果。由于公司在春節期間有特殊的項目安排,需要有人留守加班,飛飛決定在工作中度過自己的除夕,等春節過了,再錯峰休假回家。
公司組織了除夕在班的人,到時候一起吃年夜飯,“可能還會有紅包什麼的”。飛飛對本刊記者說,團圓的時刻,不能和家人相伴,還要值着班,讓她感覺自己長大了:“之前在學校的時候,一直是社會服務的享用者,步入社會第一年,就變成了一個為社會提供服務的角色。”
留守在老家的親人通過寄來“家的味道”,彌補着無法團圓的遺憾。
“這是塑封好的紅腸,松子兒是今年大興安嶺新下的,我和你媽吃得挺香,給你寄一點,要不我倆給你包點餃子,凍好了寄過去吧?”父親在視頻裡報備着打算郵寄的年貨,讓林川覺得“老兩口好像要把家裡冰箱都打包郵過來”。
“今年你在上海一個寫字樓逮住一個外地白領,去他住的合租房,打開冰箱,會發現裡邊五湖四海哪裡的年貨都有。我估計在北京也一樣。”林川說。
小瓜家裡的冰箱就差點集齊了雲貴川特産。她是貴陽人,在北京從事傳媒行業,選擇留京過年之後,家裡寄來了辣子雞和脆哨,合租的室友佳芮是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經理,不久前也收到了從老家成都寄來的香腸。
“春節備足小酒,一幫朋友每個人做一兩個家鄉特色菜一起吃,這場面應該也挺有趣的!”小瓜對本刊記者說。
為了應對2021年這個特殊的春節,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發布了對物流公司的補貼政策,早在1月初,多家快遞企業就已發布公告,表示将在春節期間持續不打烊的措施,保證收派件服務正常。
作為一線城市消費大軍的主力,職場人士選擇就地過年,意味着這個春節的北上廣深将迎來一次不同往常的“消費季”。
林川在外賣軟件上發現,上海有的餐館推出了“單人年夜飯”預訂,他打算過年時候點來嘗嘗。據悉,廣州也有商家推出“年夜飯豪華單人套餐”和“地方特色半成品年菜”等外賣上門産品,以及推出以家庭為單位的“老廣年夜飯”套餐。
進入臘月,外賣平台“年夜飯”的搜索量同比上漲了數倍。多家地方老字号都上架了年夜飯半成品禮盒,一些零售商超也相繼推出了年夜飯套餐。
陪伴
佳芮是個喜歡呼朋喚友的人,留在北京過年的她,打算初一之後多約約在北京的朋友,去對方家裡吃飯,“像走親戚那樣去朋友家走訪,想想還挺有意思的。”
身在異鄉,沒有什麼比和老友們互相陪伴更安心。“在我的意識裡,過年就是必須要回家跟家人在一起的,其實心裡特别失落。慶幸的是問了一圈,好多朋友都不回家,過年也不會孤單。”阿瑞說,家裡給她寄了一箱馕來,是玫瑰花夾心的,過年時,她打算跟朋友們一起分享。
陪伴林川過年的,是他養的小貓“肉段兒”。往年春節假期,林川要費一番工夫,給“肉段兒”在上海找到一個暫時寄養的地方,“今年倒省去這個麻煩了。”在林川的年貨清單裡,有貓糧、新貓窩,還有打算給“肉段兒”穿的新年服飾。
林川也在盤算着再給父母寄點上海特色點心,之前給父母各買了一套新的保暖内衣,已經到貨了,“我讓他們過年穿上,就和我陪着他們一樣。”擔心父母兩個人過年會冷清,林川還邀請了一位單獨留在哈爾濱過年的大學同學去父母家過除夕。
退掉從上海回哈爾濱的機票後,林川第二天去靜安公園散了個步,看到公園裡有些流浪貓在曬太陽,忽然覺得獨自過年也是一次特殊的休假。來上海的這四年,他把大多時間放在工作上,反而沒有給自己留一些時間,去好好喘息,去感受這座城市。
林川打開自己在某點評網站上的收藏夾,裡邊有很多在上海想去但沒來得及去的地方。“之前買的相機也好久沒用了,這次過年我打算拿着相機去這些地方打個卡。”
選擇留在他鄉過年的人,大都打算過年時多和家人打電話、通視頻。“現在經常和孩子的爺爺奶奶視頻,小孩睡覺的樣子都能讓他們開心。其實視頻和見面拜年也差不多,等孩子再長大一點,天氣暖和了,我再帶小孩回去。”胡偉彪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張真、林川、阿瑞、佳芮、小瓜、飛飛為化名)
來源: 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