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啟功體書法技法解析

啟功體書法技法解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6 04:36:44

我們做任何事都得有法,不得法無效率,甚至适得其反。學書法寫書法也一樣是講方法的,書法最基本的三法筆法、墨法、章法。筆法首當其沖,寫書無筆法就是提筆寫字,是信筆寫俗體,沒有藝術可言。

書法是毛筆寫漢字的藝術,從一點一畫開始,結成字在組成行形成篇。寫字千人千面,但以一個原則必須遵循,那就是上邊說的筆法。筆法的内容包括但部分,也就是說每寫一個筆畫都要三過筆,南宋姜夔《續書譜》曰

“故一點一畫,皆有三轉;一波一佛。皆有三折。”

要即起筆、行筆、收筆,哪怕是很短很短的點,也要經過三個過程,尤其是楷書的點更能體現三過筆,如下圖。接下來我們逐一分析。

啟功體書法技法解析(筆法新解啟功的杆兒)1

顔真卿開水點的寫法,都有起行收過程。

起筆

露鋒,就是筆尖鋒颍外露,順勢書寫,直接入紙。露鋒起筆的有人為自覺還有“勢”的講求。如果一行中第一個字露鋒起筆,一般是由書寫者自己決定,一則行文需要,一則是書寫習慣。再還有書體的區别,帖學的行書多露鋒起筆,追求一種随意性自然書寫和潇灑狀态,而篆書、隸書、楷書一般藏鋒起筆,但無論是帖學還是碑學兩種起筆方式皆有。

大概有取“勢”要求時,體現上下字之間的連綿萦帶關系,便呈現出一種運動勢态,承上又啟下。從書法藝術性上講,露鋒起筆有提神的效果。由于露鋒起筆,筆畫較尖,視覺效果越強烈,“有鋒以耀其精神”給欣賞者以亢奮心理感受。在古代唐以前,尤其是魏晉人行書,多用露鋒起筆,倪後瞻《倪氏雜著筆法》中說:

“側筆取勢,晉人不傳之秘。”

露鋒起筆即可中鋒亦可側鋒。王羲之的行書側鋒起筆很多,朱和羹《臨池心解》說:

“王羲之《蘭亭》取妍處時帶側鋒。”

側鋒更顯尖利,字體更妍美。但露鋒也有其弱點,就是筆畫比較單薄和軟弱,為了克服這一弱點,往往提高書寫速度來補充,因為速度與力量是成正比的,速度越快,力量越大,就像秋鷹搏兔,“側翅一掠”有動勢感。對功力較強的書者,可随機應變,但初學書法者最好還是多藏鋒起筆,筆畫飽滿,充滿力量。

啟功體書法技法解析(筆法新解啟功的杆兒)2

王羲之《平安帖》

“點畫起止不露鋒芒也”藏鋒是起筆時将筆鋒裹藏起來,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即入筆與行筆的方向恰恰相反,逆鋒人紙,後反方向折筆前行。逆鋒起筆會形成兩種效果,圓筆和方筆。由于逆鋒入筆是兩次書寫的過程,表現出一種渾厚、圓潤的效果,因此圓筆藏鋒内斂含蓄飽滿。如果在入筆時迅速折返,紙上留下的磨墨痕成方形,還有一種方筆,是落筆時與筆畫運動方向垂直切入,也就是橫豎直人筆鋒,豎畫橫入筆鋒,形成一個橫截面,就形成方折的起筆形狀。方筆有棱角有骨力,表現出豪爽、雄強效果。

起筆形成的三種形式,尖鋒、方筆和圓筆在審美就有形和勢兩個方面。

從形的方面來看,露鋒偏向三角形,方筆為方形,圓筆為圓形,造型角度不同,視覺效果不同,給賞者心理感受也不同。

書法發展為藝術,為增強其藝術效果,充分地利用這些造型變化,可以提高書法藝術在抒情寫意上的表現能力。再從勢的方面來看,任何筆畫都是一種運動軌迹,書寫過程制造一種勢能的隳突,越是有力的點畫勢能越強,達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的藝術效果。

行筆

信筆亦有中側鋒的實用,但曆來書家們多講求中鋒行筆,漢蔡邕《九勢》說:“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要使筆心常在筆畫中間行,必須有控筆能力,能提得住筆,新詞董其昌提出:

“發筆處便要提得起筆,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之語。”

筆鋒不能偃卧,力量始終在筆畫中間,點畫才能力透紙背,入木三分。毛筆一旦偃卧,筆鋒與紙面的接觸面積就越大,很難保證筆鋒不偏鋒,消減了用筆的力量。這樣筆畫就會單薄無力。

為了追求藝術效果,帖學和碑學的行筆往往不同。帖學注重兩端,碑學注重中間。碑學尤其強調中段行筆方法,為了寫出渾厚蒼茫的筆畫,在行筆時把毛筆向行筆的方向小于90度,形成一個夾角,相當于在紙面逆行,這叫澀進,碑學帖學行筆方法不同,表現效果大相徑庭。

還有一個關鍵行筆,就是轉折處。如果隻是按一個方向行筆,隻是避免偃卧相對好控制,但出現方向變化的轉折偏側是難點,這就要求會調峰,轉換筆心。包世臣說:“蓋行草之筆多環轉,若信筆為之,則轉卸皆成偏鋒。故須暗中取勢,換轉筆心也。”

調峰實屬不易,單單是靜止調峰沒有難度,到筆畫轉折換向時,如果直接寫下去,就會出現偏鋒,就要求行筆的過程中調峰能力。

啟功體書法技法解析(筆法新解啟功的杆兒)3

一般采用的辦法主要有四個:

一是接搭法:就是在轉折的地方不連寫,成為一豎一橫的接搭,“筆筆斷,斷而後起”。

二是提按法,:是靠筆毛本身的彈性,轉折處提筆使筆鋒複位,轉換方向再按筆,繼續寫下面部分的筆畫,本質上也是接搭法,隻是書寫的速度快了,沒有明顯的搭接。

三是頓挫法:在筆畫的轉彎處,通過頓挫調整到中鋒,然後再往下行筆。

四是撚管環轉法:寫草書和篆書多用這種筆法,明代趙宦光說:

“篆法圓轉相續處,若指不轉,鋒何粘續。”

就是通過手指撚管和腕的環轉運筆,将筆鋒慢慢地調整到中鋒狀态。寫草書一定是指腕并用的,在轉折處順着轉的方向順勢适當撚管,同時手腕改變方向,讓筆鋒回到筆畫中間,繼續行筆。

曆代書家強調中鋒運筆,但是漢字書寫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筆鋒在運動中随體勢應變,中鋒和側鋒并用,相輔相成,相映成輝,寫出雄秀不同的線條質感,産生厚薄變幻的墨色效果。

筆法難就難在,中側鋒并用,提按加使轉,使轉同時有提按,這能不難嗎?史上書法大家基本都能娴熟掌握運筆法,但還是有差别的。我們簡單分析比較唐張旭和宋黃庭堅。

啟功體書法技法解析(筆法新解啟功的杆兒)4

張旭《斷千字文》

張旭《斷千字文》中的書法線條體現了這種超難筆法,如上圖:這個長線條并非是一味地提按,通過線條的邊緣看,在行筆的過程有提按,有調峰動作,才有了粗細、寬扁變化。

再看黃庭堅《諸上座帖》中的線條,是直上直下的圓線,幾乎沒有提按,即便是有的頭提那麼,是他那種常規的震顫筆法。

啟功體書法技法解析(筆法新解啟功的杆兒)5

黃庭堅《諸上座帖》

當代的書家水平與古人比較,還是遜色不少。在書壇流行這樣一句話“啟功的杆兒,溥傑的尖兒,舒同的圈兒,南陽的彎兒。”究竟是啥意思?

舒同,著名書法家,中國書協成立首屆主席,被譽為馬背上的書法家,軍中一支筆。說他“圈圈”就是他的草書多是使轉,幾乎沒有提按,更不用說中側鋒并用了。而“啟功的棒”那就是啟功先生的字大多都是“直線條”。在上世紀七八是年代,在很多書畫市場裡大賣特賣先生的字,當然都是赝品了,幾乎可以亂真。筆者以為大概就是先生的字好模仿,就因為筆法簡單,多是直直的用筆,就像一根杆,所以才有了那句話“啟功的棒”。當然赝品與真迹還是有區别的,懂行的人一看便知,那是功夫和精神的體現。後來,這句話倒成了四位書法家的藝術風格的寫照。

啟功體書法技法解析(筆法新解啟功的杆兒)6

舒同作品

收筆

收筆,出鋒有回鋒。出鋒增加與線條運動方向無限延展性,回鋒,可能回出不同的效果,三角形、方形、圓形,是豐富點畫的變化,交相輝映,再就是完善筆畫運動勢的節奏,戛然而止回出方筆,或折筆裹束回出圓筆。筆法,不僅體現書法家的技法工夫,就書法藝術性講,形成各種對比關系,産生強烈的視覺效果。(一者/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