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稱謂極有講究,不同關系不同的身份、地位對人的稱謂都可能有所不同。
那麼在古代,比較常見的稱謂都有哪些呢?
直稱姓名
(1)自稱姓名或名。
(2)用于介紹或作傳。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
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
稱齋名
指用齋号或室号來稱呼。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
稱郡望
如韓愈雖系河内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甯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稱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
如《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
稱爵名
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
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号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
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