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綠色中國》雜志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的根在哪裡?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這樣的疑問。要回答這個問題,隻能依據家譜這個最直接、最有針對性的文獻。
湯河川,作為北京城滿族民俗文化的發祥地和滿族人口的集聚區,彭姓滿族人又是如何起源的呢?有人也許會籠統回答華夏兒女、炎黃子孫。而喇叭溝門滿族鄉老人彭毓睿雖年過古稀,但卻依然執着探究,在原來流傳于此的各種彭姓家譜基礎上進行續修編輯,并推出新版《湯河川彭姓滿族家譜》一書,堪稱“集大成者”。
文/溫來生
彭毓睿出生在喇叭溝門滿族鄉苗營村,現年73歲。退休前,一直奉獻在三尺講台,育得桃李滿天下。2004年退休後,老人總想着為家鄉做點事兒。“慎宗追遠是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美德,樹有根,水有源,村裡現在隻有我知道湯河川彭姓滿族的曆史,如果再不起草,彭姓滿族的發展脈絡就斷掉了,我心裡急啊!”老人說,恰巧2006年懷柔區成立湯河川滿族民俗文化研究會,由他負責編寫《懷柔滿族》一書。在采風過程中,一位名叫彭明山的老人把自己珍藏了幾十年的一本族譜送給他。族譜裡記載,湯河川彭姓滿族祖居山東,後移居沈陽城外,順治二年(1645年)奉旨入關。康熙年間,彭姓祖先彭商征台有功,受康熙帝嘉獎,被封為骠騎大将軍,并将彭姓族人擡為旗人,同時恩賞密雲莊禾屯及懷柔湯河川,供其生計及狩獵之用。
“時不我待!我當即決定,重新修編湯河川彭姓滿族家譜。”至于緣何對家譜有如此深的使命感,彭毓睿笑稱源自兒時經曆。“打我記事兒起,每年的年三十兒各家各戶都要拜祖案,看家譜。誰家娶媳婦,誰家生了娃,誰家老人去世了,都會寫進家譜裡,我從小就覺得特别有意思。”他希望現在的人們,尤其年輕人,能夠重新走近家譜,重視自己的家族曆史。
“水有源,樹有根,我們湯河川彭姓滿族的源和根在哪呢?我們的始祖是誰呢?”而要實現這一目标,首先就得做到信息準确。為了保證信息的準确性,彭毓睿老人一趟趟去走訪,最遠還到訪過河北豐甯滿族自治縣,争取面對面獲得一手消息。由于上了歲數,腿腳不便,加上高血壓、糖尿病,有時他得帶着胰島素登山進村。“有些老人年紀大了也記不清,我就讓他們聚在一起回憶,最後得出一個大家公認的結論。”
對于那些不在北京境内的彭姓人,彭毓睿就通過電話的方式了解他們所在的彭姓分支。為了多渠道獲取資料,70多歲的他還學會了使用微信。每次溝通,不達目的不罷休,直至聯系上并獲得自己想要的資料。
在寫家譜的四年半時間裡,彭毓睿也沒少遇到對家譜不感興趣的同族人,他們常常甩下一句“你整這事兒有啥用?”,随後就不再搭理他。這确實給編撰帶來了不小麻煩,因為每個人都是家譜中的一個節點,某個節點連不起來就不能形成完整的分支。好在他收獲更多的還是支持。
“四年多裡采訪了七八百人,大多數人覺得我做的是一件利在後世的好事兒。”彭毓睿介紹,與老式家譜不同,這本家譜摒棄了“女不入譜” 的舊習,實行男女均入譜的新規。“其實還是有遺憾的,以前很多分支沒有記載家族中的女性。”這無疑給編撰新版家譜添加了難度,可凡事都愛較真兒的老人更在乎這本冊子今後能為更多人提供便利。
據悉,《湯河川彭姓滿族家譜》共分為八門系,一百零一支系。即以三世祖“商、賢、信、松、柏”和“三、慧、智”八位先祖各為門系。以六世祖“維字輩”為支系編寫。它不再局限于一鄉一鎮,而是集納了全市僅有的兩個整建制滿族鄉——長哨營滿族鄉和喇叭溝門滿族鄉,以及湯河口鎮,共同組成北京著名的滿族人口聚居地“湯河川”,以彭姓為主的滿族人在那裡繁衍生息曆史已超過360年。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合出的這冊家譜校正了此前存留的不少謬誤,更接近湯河川彭姓滿族真實曆史。
拿着全新續修的《湯河川彭姓滿族家譜》,彭毓睿笑着說,彭氏一族取名比較講究。比如“德”字輩的八個叔伯兄弟,就是以“金、銀、财、寶、裝、滿、櫃、箱”這八個字用作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再比如,相傳長哨營滿族鄉二道河村有位彭正冠,有次給皇上進貢時,得到了幾匹絹的賞賜,9個孫子的名字,也就因此都帶了絞絲旁,分别是“绮、绶、缇、繡、綿、绂、綸、繕、缙”。不僅如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彭氏一族取名時,也有了“仁、義、禮、智、信”這些字。
△彭毓睿整理的材料
彭毓睿介紹,為使彭姓宗族輩份有序,從“正”字輩開始,他們以姓名中間一字為準,依次把彭姓名字安排出25輩。即:正、大、光、明、殿、興、毓、傳、世、廣、昭、憲、慶、景、祥、承、天、充、紋、遠、福、壽、紹、錦、長。這25字也是25輩,每輩用一字,放在姓名三個字的中間,一次按輩排用。從“正”字輩到現在的一百多年間,彭姓人的名字基本按此排列,包括已遷離湯河川的人。現在近萬的彭姓人中,“正”字輩為少數,“大”字輩占一部分,“光、明、興”字輩為多數,“毓、傳”字的是少數,“世”字也已出現。其中“殿”字,據說因有不尊皇帝宮殿之嫌,就被取消了,接過“殿”字直接用了“興”字。由于彭姓統一以字排輩叫名,族人見面一問其名,便知其相互的輩份了。
家譜是國家曆史的縮影,是家族代代延續的記載。宮廷文化看故宮,民俗文化看湯河川,若想了解滿族文化,當然要來咱湯河川。如今來喇叭溝門滿族鄉的遊客,除了可以欣賞到各類滿族風情展演外,還多了一大看點,那就是取上一冊出版未久的《湯河川彭姓滿族家譜》,查閱彭姓滿族人氏與幾百年先祖的血脈關聯。
身為京郊最北的滿族鄉湯河川,這些年憑借二魁摔跤、蹴球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在鄉村旅遊方面做得風生水起。而《湯河川彭姓滿族家譜》的誕生讓來湯河川旅遊的人多了一重了解當地曆史文化的渠道,也引發更多人前來探尋究竟。“民間有言‘了解宮廷曆史看故宮,探訪滿族民間文化還看湯河川’,不少居住在京城的滿族老人就常來這裡憑借家譜尋根訪祖。”彭毓睿說,好幾位做旅遊的友人和他反饋,以前湯河川的旅遊項目隻有吃喝玩樂,現在能給遊客們講講彭姓家譜了。有了文化厚度,前來這裡赴一場“鄉愁”遊的客人越來越多。
△彭毓睿書畫作品
一書激起千層浪。彭毓睿介紹,一位山東的彭姓人士得知彭姓家譜後,特意打來電話想要從中尋根。而且,它帶來的影響還波及其他姓氏,“他們和我說,希望借鑒彭氏家譜的譜系結構,寫出一本屬于自己姓氏的家譜,找到與祖先相連接的根脈。”談及今後打算,彭毓睿說自己還要寫書,“寫一本《湯河川彭姓滿族》,專門講講彭氏一族的文化、曆史與名人。”
家譜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湯河川彭姓滿族家譜》更是京郊非物質文化遺産。彭毓睿老先生的續修,無疑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人們常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來,通過修譜追根溯源,你就會知道你從哪裡來,祖祖輩輩的故事也可以一一挖掘,留住鄉愁同時,并得到永續和傳承……(《綠色中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