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外出有事,順路就到超市去買菜。我像往常一樣來到賣豆腐的攤位,那位大姐看到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見到你呀!最近忙嗎?
因為這家豆腐是每天特意從濟南運輸過來的,按照他們的宣傳是用濟南特有的泉水制作,與當地的豆腐相比較,就顯得特别的嫩,口感相當好。
隔三差五的,我就會去買上一塊兩塊豆腐。一來二去,就跟賣豆腐的大姐熟了,有的時候碰到裡頭有豆腐不小心弄破相,不好賣出去,大姐就幹脆送給我。
最近一段時間,我幾乎不去那個超市買菜了。原因很簡單,我家門口新開了一家超市。其實超市一直都有,隻不過最近更換主人,從原來的個體戶,換成了一個大型的連鎖型的超市,最重要的是,這家連鎖超市,以菜品相對比較便宜在當地很有名。這樣一來,我就不再跑遠去原來那個超市買菜了。
家門口這個超市,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我可以少量的購買,保證新鮮。
這樣的事例,在我們生活中,應該比較常見,我們的生活模式、方式、狀态,或許就會因為新的外來的因素,發生很大的改變。
就像我們習慣了手機支付,很多人口袋裡一分錢的現金都沒有,反正我已經好幾年口兜裡不裝現金了。
由此似乎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環境會對我們造成莫大的影響。
這種現象在曆史上,是有許多經典的案例,其中孟母三遷,可以算是經典中的經典。
孟子,名轲,戰國時期鄒國人,曆史稱亞聖,地位極其高。
孟子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仉氏是一位勤勞且有見識的婦女,她平日裡忙着紡紗織布維持生活,一邊嚴重關注着孟子的成長,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讀書上進,早日成材。
最開始的時候,她們的家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經常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模仿送葬的遊戲。
孟母認為這樣有害于孩子的成長,便遷居到一個市場附近,可又很快發現孟子玩起小販子沿街叫賣遊戲。
孟母于是又遷居了,這回搬到了學堂的附近。學堂裡的先生不僅教學生們誦讀詩書、明白做人的道理,還教導學生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接物的禮儀。
孟子常常将學到的經典背給母親聽,還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模仿學堂先生的行事和禮儀。孟母看到學堂對孩子的教化作用,就在此定居下來。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近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原生态家庭對一個人巨大影響的影響甚至延續至死不渝,學校以及社會環境同樣影響力也不容忽視。
那這中間可以見出什麼呢?答案不言而喻。
這種影響力是單向的嗎?
當然不,人自身的因素怎可以忽略呢?
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有一個酗酒的父親,他有一對雙胞胎兒子。
20年後,兩個兒子的命運完全不一樣:大兒子成了成功人士,小兒子卻十分窮困。
記者分别對他們進行采訪:為什麼會過上這樣的生活?
很有意思的是,他們兩人的回答竟然一樣,“沒辦法,誰讓我攤上這樣一個父親呢。”
我們大概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環境固然會給一個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這個人自己本身的能動性同樣不容忽視,甚至完全可以起到決定性作用。我想這也是人之所以被稱為“萬物之靈長”的根本原因吧。
能不能掌控自己的心境,清晰的認知與把控自己的思想思維以及行為,從而有效地利用好環境這種資源,實在是值得探究。一個人的成長、變化,不外乎受到兩種主要的力量影響,一種是快樂的力量,一種是痛苦的力量。
懂得利用這兩種力量的人,環境對他造成的不良影響将會降到最低,甚至把環境轉化成為一個不錯的力量的源頭。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放棄了對這種力量的把控,我們就很可能滑落成為環境的俘虜乃至于傀儡。
你怎麼看這個問題,你又會怎麼選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