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茶斥資15億打造的黃山中央工廠
曆經3年多調查尋訪,小罐茶問世角逐市場;一款新茶立項耗時2年,研發方案調整10餘次;聯手多位制茶大師,深度融合傳統技藝與标準化生産……作為現代派中國茶的代表,小罐茶獨具匠心,7年來緻力中國茶的生态革新,将“簡單喝好茶”從想象變成了現實。
“簡單喝好茶”推動産業變革
2012年6月,小罐茶初入市場,曆時3年多時間遍訪國内茶農、茶企、行業專家,探索茶行業品牌化發展的答案。
小罐茶了解到,中國茶市場長期存在“有品類,無品牌”的散亂局面。買茶“無标準”、喝茶“太繁瑣”,讓消費者與“喝杯好茶”越來越遠。在這樣的背景下,小罐茶決定對生産及銷售模式進行改革,以提升用戶體驗,推動産業發展。
2016年,小罐茶首款産品問世,憑借優良品質、标準化生産、自動化灌裝、一罐一泡一飲的便捷設計迅速占領市場。一方面以統一等級、統一價格、統一規格的方式,為消費者建立好茶認知和選擇标準;另一方面以“不學即會”的理念為指引,創新現代茶具,簡化繁複的傳統飲茶流程,幫助更多人方便喝上好茶。
2018年,小罐茶年銷售額突破20億元。2019年5月,小罐茶又根據廣大自飲人群的需求推出了“一罐多泡”的多泡裝,滿足了更多人“簡單喝好茶”的需求。
6道挑選工序确保茶葉品質
高品質的茶葉,不僅在于鮮,還在于精。每到春天,在小罐茶位于安徽富溪鄉的茶園裡,采茶工們異常忙碌,需手工一顆顆地挑選嫩芽頭。一叢茶樹的嫩芽僅有十幾顆,彌足珍貴,每一顆不僅要費力尋找,采摘時下手更需要“輕快”。一罐黃山毛峰小罐茶雖小,卻是從20餘叢茶樹上采摘的200顆嫩芽制作而成。
小罐茶市場中心總經理梅江告訴新京報記者,“小罐茶在堅守核心原産地的基礎上,對原料的品種、采摘時間、采摘嫩度等都有嚴格規定。”
小罐茶獨創了6道精選挑茶工序。在小罐茶黃山工廠,80多名工人每天從茶葉中挑出黃葉、老梗等,并逐一記錄數據。除鮮葉挑選、機器分級、機器除雜、人工初揀4道常規流程外,小罐茶還不惜工本增加了2道人工精揀,保證茶葉的高潔淨度。
重重工序後,小罐茶還要再次精挑細選,平均下來需要7、8斤鮮葉才能精選出1斤符合小罐茶标準的幹茶。“慢工出細活,以精占市場”,小罐茶品質的匠心精神正體現在這些嚴格的細節中。
傳統技藝與标準化生産融合
将傳統小作坊制茶轉變成标準化生産,是茶企通向品牌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小罐茶聯手多位行業知名制茶大師,将傳統技藝與現代化标準化生産深度融合,以打造當代新茶的匠心品質。
謝四十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黃山毛峰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作為小罐茶黃山毛峰标準的制定者與品質把控者,他提出一系列工藝參數,嚴格按照參數要求指導小罐茶生産。而工藝參數非一成不變,需實時根據環境變化來調整。
“傳統的制茶技藝和經驗很關鍵,我們所說的‘看茶做茶’,就是指生産過程中要看茶葉炒出來的老嫩度,看火候掌握,這些都在随時調整。”
非遺項目鐵觀音制作技藝傳承人高碰來介紹,小罐茶鐵觀音茶的研發方案調整不下10次,“兩年的立項和研發中,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拟定産品标準,一罐好茶的色、香、味、形等評判都有據可依。”
業内認為,無論是标準化、工業化、品牌化做法,還是嚴苛的标準、嚴密的品控,都體現出小罐茶着眼于中國茶行業的發展。而秉承匠心制作工藝是小罐茶能夠在茶産業創新發展之路上突出重圍的不二法門。小罐茶的出現,或許是中國茶的一個全新探索和解決思路。
新京報記者 歐陽曉娟
編輯 郭鐵 祝鳳岚 校對 翟勇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