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我的扶貧工作隊員

我的扶貧工作隊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11:23:36

我的扶貧工作隊員(天路上的扶貧隊長)1

在常德市石門縣金河村,扶貧隊長張忠富走在自己主持修建的“天路”上。新華社發(陳思汗 攝)

新華社長沙2月1日電(記者劉紫淩 袁汝婷 阮周圍)約五米寬的山路鋪滿冰雪,蜿蜒曲折,遠看仿佛懸在山壁上,這條路被山裡人稱為“天路”。張忠富走在其間,時不時擡頭,看一眼岩壁上垂挂的冰淩,足有一兩米長。

地處湘鄂邊界的壺瓶山主峰海拔2000餘米,幾乎每年,湖南的第一場雪都落在這裡。

常德石門縣金河村就坐落在山上,張忠富是村裡的扶貧隊長、第一書記。這一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寒,大雪封山,他在山路上步行三小時,來到82歲的村民覃事法家,與他提前“團年”。

平均海拔1200米的南北鎮金河村,是常德最偏遠、海拔最高的村,由5個自然村合并而成。村裡的白竹山片,是常德最後一個不通路的自然村。

2016年10月,石門縣文旅廣體局幹部張忠富接到駐村幫扶任務,從縣城出發,坐了4個小時車、1個多小時摩托,又步行了3個多小時,才到村裡。

進村第二天,覃事法背着背簍、拄着拐杖,從白竹山出發,走了六個小時山路找到張忠富。“我有個殘疾兒子叫覃業岩,40多歲了,因為路不通,一直沒辦身份證。我們祖祖輩輩做夢都想修路,你是新來的隊長,你能幫我們嗎?”

原來,白竹山地處高寒山區,可謂滿山是寶,卻苦于無路,導緻陷入貧困。張忠富決定,把修路當作金河村脫貧的突破口。

“以前為了修路也開了幾十個會,路呢?”戶主會上,村民們面對眼前個子小小、其貌不揚的扶貧隊長,滿心懷疑。唯獨覃事法,從懷裡掏出一萬塊錢,遞給張忠富。“張隊,我們這裡太遠了,修路的師傅都請不來,我先捐些油錢。”

在大山深處修一條公路,談何容易。因為要占山占地,張忠富一次次進山入戶,做思想工作;因為缺乏資金來源,他四處“化緣”,号召村民們“有一塊錢,就修一點路”……

他花了三個月,将散居于54平方公裡大山裡的300餘戶人家全部走完,絕大部分時間靠步行,日均兩三萬步。村民張先銀說:“金河村的家家戶戶,各個山頭、各條河流,‘張隊’都到過。”

2017年年初,皚皚白雪覆蓋了金河村,當張忠富踏雪步行20多公裡走進白竹山時,早已成了個“雪泥人”。村民們聞訊趕來,拿幹淨的衣服鞋襪給他換上,紅着眼眶責備他“為修路連命都不要了”,卻再也無人因索要占地補償而阻工。

我的扶貧工作隊員(天路上的扶貧隊長)2

在常德市石門縣金河村,扶貧隊長張忠富走在壺瓶山上。新華社發(陳思汗 攝)

那一年,為了修路,張忠富在沿線來回徒步20餘次,每次都要四五個小時。他穿破了好幾雙鞋,寫滿了好幾本民情日記,自掏腰包花了幾萬元。

2018年,一條懸于高山之巅的19公裡“天路”終于修通了!那天,張忠富和村民們一起,用椅子把覃業岩擡到路邊。覃事法激動落淚——那是46歲的兒子第一次看到通往山外的希望。不久後,覃業岩辦上了身份證。

“天路”通向山外,也讓張忠富走向老百姓心底——

金河村全村脫貧後,村民們擔心他離開,寫下《關于挽留扶貧工作隊隊長張忠富的申請報告》,76位村民簽名并摁下紅手印。“如果不是中途聽說‘張隊’不走,300多戶都要摁(手印)的。”

我的扶貧工作隊員(天路上的扶貧隊長)3

這是村民挽留扶貧隊長張忠富的申請報告。(受訪者供圖)

2018年嚴冬一天,張忠富要從白竹山出發,前往鎮政府開會,雪路難行,他淩晨四點半就出門了。“天路”沿途有四戶農家,全都亮起了燈,打開了門。“每經過一戶,老百姓就拉住我說做好了早飯在等我,吃飽了再走。”回憶至此,張忠富紅了眼眶。

“老百姓的認可,是‘張隊’用腳一步步走出來的。”南北鎮黨委書記覃浩說,在張忠富帶領下,過去的“軟弱渙散村”如今成了“脫貧先鋒”。

2014年至2018年,金河村脫貧179戶569人,人均純收入從不足3000元提升至超過8000元。2018年,地處武陵山片區的石門縣脫貧摘帽。

“看到76個紅手印,我隻覺得還有沉甸甸的責任。老百姓還盼着我陪他們奔小康,我不能走。”張忠富說,2020年,他打算把金河村的山貨産業做成品牌、鼓勵村民們自強緻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