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對應于英文有兩個詞,一是Mass,物體的物理屬性即物體内物質含量,為度量物體慣性的物理量;二是Quality,為一組固有特性滿足需求的程度。因此對應于“quality”的質量是一種主觀的需求,但又有客觀的指标和定義,從而被量化。
“質量是生命線”,這是我們做任何事常說的一句話。可是如何将質量落在實處呢?質量這個詞中的“量”是個無意虛詞,對應“重量”而對仗而已。但“質”這個字卻很久遠,大概在周金文時就有,它是由兩個并排的“斤”在上,“貝”在下而組成的,“斤”是最早産生的漢字之一,其含義是用于伐木的銳器,因而是古人必不可少的工具,做為最常用的物品,人們就會互換互借,從而出現了交換并引發交易,因此“斤”就成為交換時的參照物,因而秦時始皇規範重量度量時“斤”成為度量單位。但人類最早的交易的參照物是當時較為稀缺的“貝殼”,這也是最早的貨币。如此,“質”的含義就是物物相換時用貨币衡量是否價值相當。雖同為“斤”,然此“斤”非彼“斤”,如何做到價值相等呢?這與我們時至今日給質量所做的定義竟然如此一緻!“固有特性滿足需求的程度”,但又超越了現代的定義,因為已經加入了比較,從而有了交換,有了交換後的心理感受:物超所值,就會愉悅;物等所值,就會滿足;物次所值,就會懊惱。因此,說到底,質量就是一種交易交換及使用的過程中的主觀感受,這幾乎亘古未變。在工業化過程中,規模化生産及商業交易的規模化,為能滿足更多消費者需求并擴大市場,因此可量化、可考核、可客觀比較的質量體系應運而生,并成為規模化生産的工業化的重要标志。
但是包括疾病診治、餐飲等體驗式的服務與交易能否标準化和建立質量體系呢?“衆口難調”這是對吃飯這件事必須個體化的恰當腳注。但“治大國如烹小鮮”,我們的祖先已經看到,燒飯也是有規律可循的,竟然在道理上與治理國家的道理一樣!将餐飲辦成标準化并能靠質量體系形成規模化的莫過于“快餐”,甚至于成為一種文化即“快餐文化”,而且成為美國的特征之一,“快餐”之所以能興盛于美國,與工業化過程中對“質量”和“标準”的追求甚至成為習慣有關。但有意思的是,醫療過程能否标準化并用質量體系考核呢?這也有前例可循,例如JCI和CAP等就是在醫院内的标準并有專門的質量考核點。但是他們更加聚焦在醫院管理或臨床或病理檢測等方面。能不能在疾病診治過程或流程上實現質量體系管理?雖然我們有各種指南和專家共識等來規範醫療行為,但用于質量考核點的成體系的疾病診治流程仍然一個難點。
應該看到,疾病診治過程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診治系統是靠疾病節點相鍊接的,疾病節點是靠診治指标和技術等整合的,但整個整合過程是靠合适的人即合格的醫務工作者完成的。因此,反過來,如果沒有合格的醫務工作者就不可能完成診治過程的整合,如果不能做好診治過程整合,就不會有堅實的診治節點,而診治節點的松垮又會導緻診治體系不完善,不完善體系又如何能取得良好的疾病診治呢?但是如何選擇合格醫務工作者、建立合格診治團隊、進行有效整合、檢驗診治節點,修正診治體系,從而保障整個疾病診療過程準确運行呢?很簡單,那就是質量管理!
在疾病診治過程中實現質量管理是一個新的探索。診療路徑就是一個很好的探索,但如何更加适合于疾病實際的診治過程又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标準化與個體化始終是一個矛盾,管理者往往以标準化來要求,而從業者又往往以特殊性說明不得不個體化。也正是矛盾中的統一,診療路徑管理已經成為疾病診治管理的重要手段,這需要管理者采納的标準化與從業者追求的個體化的自覺的矛盾統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