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有個話題:那些你看過三遍以上的電視劇或電影。在答案裡,我寫下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豆瓣截圖)
系列8部電影裡,這一部是評分最高、評分人數最多的,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部上9分的。不少影評都是2010年後留下的,而且是清一色的四星、五星好評,如“在它之前,我不相信有魔法世界”、“一整個世界被打開了的感覺”、“整個系列裡最好看的一部”。
(豆瓣截圖)
原因有很多。不過這一次,我更願意說說它的特效——作為一部2001年上映的電影,時隔二十年再看,依舊會為影片中的特效驚歎不已,不覺得過時。
毋庸置疑,劇組對特效上了十二分的心。
效果逼真就不再贅述了,更重要的是,它們完美貼合了劇情,讓觀衆即使沒看過原著,仍然能充分理解故事。
01 簡單而餘韻悠長型特效未必都是豪華壯觀的,但隻要用得恰當,簡單照樣能打造出好效果。
好比電影開始一分多鐘時的一幕:牆上的影子從貓變成女巫。
(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截圖)
這不到十秒的鏡頭,許多網友都能做出來,作用卻更甚于前一幕鄧布利多的亮相:
人突然出現、不接觸熄燈,在魔術中也很常見;可貓就不一樣了。西方文化裡,貓是與巫婆聯系在一起的,歐美觀衆看到貓,馬上會想到這個方向;貓變人,既神奇(不是魔術能達到的),又帶出了女巫,這兩個意象同時出現,明白無誤地告訴觀衆:這是巫師的故事。
中國文化裡也有俗話“貓有九條命”——它同樣是不平凡的動物。換言之,這個小鏡頭讓觀衆開篇就進入了魔法世界。
再比如哈利買魔杖的時候:試第一根魔杖,手一揮,櫃子上原本碼得整整齊齊的盒子紛紛掉落;
(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截圖)
第二根,瓶子破裂,玻璃、水花四濺;
(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截圖)
第三根,他剛接過來,周圍就起了一陣微風,同時亮起橙紅色的光。
(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截圖)
橙紅是暖色,帶有積極暗示,加上第三根魔杖未引發前兩次的雞飛狗跳、店裡原本有點昏暗,因此不需台詞,這前後一冷一暖、一動一靜便足以讓觀衆理解:是魔杖選擇巫師,隻有拿到屬于自己的魔杖,才能發揮出好效果。
這是通過特效解釋設定。類似的還有赫敏出場時施的小魔法:用魔杖指着哈利的眼鏡,嘴裡念着“修複一新”,輕煙飄過,黯淡的鏡片瞬間亮了些。
(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截圖)
一來有前一幕羅恩念完咒語、卻什麼沒發生作對比,二來配合她的台詞“我也試過幾個簡單的咒語,但都很有用”,觀衆立刻知道:這是個非常有天賦的孩子,而且正如她自己所說,“試過”,她在學習上十分主動。
有此鋪墊,後面看到赫敏在魔藥課上手舉得老高、魔咒課上一次就成功、抱着一本大部頭說“讀着消遣”,觀衆便不會吃驚了:人家就是個天資高還勤奮刻苦的大學霸呀!
02 華麗炫目型當然,對于奇幻電影,大家更期待看到的,還是絢爛型特效。這類特效在影片中同樣不少。
例如哈利走進霍格沃茨大堂時:先是上百根懸在半空的蠟燭,接着鏡頭往上,對準天花闆——漆黑的夜空、大朵大朵的雲,映着大堂裡的拱柱,連其上的雕刻都看得一清二楚;一根根拱柱不停地向前推進,同時鏡頭向下轉,過渡到蠟燭、分院帽,并給了後者數秒特寫。
(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截圖)
既符合場景(禮堂),又令人忍不住贊歎魔法的奇妙:連燭光晚宴都這麼與衆不同,在浩瀚夜空下用餐,多有情調!而且,這真的是在室内,不是露天?再看到鏡頭聚焦在分院帽上,大家也就心中有數:能出現在這麼奇妙的場合下、還有特寫,這頂帽子肯定不一般。
包括接下來的幽靈登場:有從餐盤裡鑽出來的,有穿牆而過的,有從地下冒出來的。
(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截圖)
金碧輝煌的禮堂裡,半透明、珍珠白的幽靈們在燭火映照下飛來飛去,夢幻而濃淡相宜,構成一幅視覺盛宴。
再如電影中最絢麗的一幕:魁地奇比賽。
但凡看過幕後照和花絮就知道,演員們其實是坐在地面的固定道具上,根本沒人飛起來,全靠後期。
然而影片裡,一個個巫師飛速穿梭在球場上空,全景、近景裡,隻能看到他們一閃而過的頭發、紅色或綠色的衣角、以及飛天掃帚的殘影,分不清誰是誰。核桃大小、帶翅膀的金色飛賊從主角眼前掠過,再不見蹤影;
(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截圖)
褐色遊走球一下撞這裡、下一秒又沖向對面,有隊員差點被撞到,
(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截圖)
也有人直接被打翻、從半空直落到地面;
(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截圖)
暗紅色鬼飛球不斷在運動員中間換來換去。
(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截圖)
不用說,這是一場激烈、高難度且頗具危險性的比賽,難怪哈利最終抓住金色飛賊時嘴角幾乎咧到耳邊,還被同學們視為英雄。
03 龐大震撼型華美之外,魔法世界裡怎麼能少了怪獸呢?
例如片中的三頭犬,瞪着暗黃的眼睛、半開的嘴裡滿是尖利發黃的長牙,一個腦袋幾乎有門那麼大。
(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截圖)
還有巨怪。其實電影裡的巨怪跟原著裡“十二英尺高、皮膚像花崗岩一般灰乎乎的、頂着可可豆一般的小腦袋、短腿粗壯得像樹樁”的描述,并不完全一緻,但它抓住了精髓——巨大、醜陋、強壯,被它打上一棒子可不得了。
(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截圖)
學生們聽到巨怪就驚慌、赫敏看到它吓得幾乎不敢動,太正常了!若電影是3D或4D的,我也會想逃開,因為巨怪的形象直接傳達出“蠢笨兇狠、極具攻擊性、看到趕快跑”的信息。
與此同時,面對這樣的怪獸,哈利和羅恩仍然跑去救赫敏、還拼命把巨怪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實在是英勇!而共同經曆了生死,怪不得三人能成為朋友且友誼堅不可摧。
這裡可以參考一個反例:第五部電影中的攝魂怪。
攝魂怪最早在第三部出現。書裡描寫它“身披鬥篷,臉完全隐藏在頭巾下面,從鬥篷伸出的手是瘦削、結痂的,像是什麼東西死了、又在水裡泡爛了”,确切地說,它藏在鬥篷下的全身都是腐爛的。這種怪物以人的快樂、希望為食,隻給人留下一生中最壞的記憶。
可以說,它本身帶着神秘氣息,但這種神秘帶着寒意與痛苦,鬥篷則加重了絕望的味道(腐爛本身也暗示醜惡絕望):連恐懼源頭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怎麼逃得開呢?
而《鳳凰社》影片裡的攝魂怪,與其說是穿着鬥篷,不如說是木乃伊——胳膊、手都裸露在外,而且不是腐爛的;看得出它身體與頭部的輪廓,甚至能看清它嘴裡的牙。
(電影《哈利·波特與鳳凰社》截圖)
可怕倒是有了,卻無法感受到那種神秘的恐懼與絕望,反倒削弱了其恐怖效果;特别是原著作為系列中最陰郁、壓抑的一部,開頭出現的攝魂怪本應強化這種氛圍,然而電影裡,隻有普通的、遇到危險的緊張。
04 最好的特效不會喧賓奪主《魔法石》中的特效——不管是小而美還是大而精、上文列舉的還是沒有說的,除了真實感強、貼合情節,還有一項優點——恰到好處:
所有的特效都是為劇情服務,或是盡快把觀衆拉進故事、或是做解說埋伏筆,足夠亮眼,卻不會讓人隻顧着特效而忽略了劇情;大家記住的,是勇敢的哈利、聰明的赫敏、忠誠的羅恩以及最後阻止伏地魔的艱險。
不妨對比《哈利·波特》的衍生作品:《神奇動物在哪裡》。
這部2016年上映的電影,在特效上,自然遠比15年前來得精緻逼真——淘氣靈活的嗅嗅、敢對主人甩臉色的護樹羅鍋、絢爛奪目的雷鳥、可大可小的鳥蛇……初看時,我不禁眼裡冒星星,恨不得捉一隻回家,觀後意猶未盡。
不過,等到幾天後再回味,我蓦然發現,《神奇動物在哪裡》并沒有那麼好:劇情單薄,節奏也不好。豆瓣上,許多網友同我的觀感一緻,好比“看後沒有一個可以留下感情的人物”、“有趣的生物很吸引人”、“節奏很奇怪,點太多太亂”等;
(豆瓣截圖)
雖說片名是“神奇動物”,沒想到最有記憶點的,竟真的是動物,劇情和角色反而有些模糊。
但話又說回來,在劇情平淡的情況下加強特效,也是一種彌補電影不足、增強影片可看性的方式,隻是這有些本末倒置。一部電影,最重要的終歸是劇情,最值得人回味的應該是情節或表演,特效隻是佐料。
私以為,最好的特效應該是既逼真、步步引人入勝,又不會掩蓋故事、人物的光彩。
在故事、表演俱佳的同時,上述這幾點,《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都做到了,故而它的9.1分,實至名歸。
#哈利波特#
(Hi~本文首發于微信公衆号“青蘋侃書影”,兩邊都歡迎關注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