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經》中有:“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而母親在家庭教育,傳承家風上又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母愛之情,是天下最純最真的情感。古往今來,贊美母愛的詩詞不計其數,如李商隐的“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蔣士铨的“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都很感人至深。但是,要說到母愛的詩,我們最先想到的還是那首《遊子吟》。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這首詩曾受到蘇轼的高度評價:“詩從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就是說孟郊是從心肝肺腑寫出的。正是因為情感源于詩人的心靈深處,才引起了代代人的共鳴,成了中國人形容母愛,表達母愛最經典的詩句。
孟郊與賈島并稱“郊寒島瘦”,這固然是說他們的詩風,但也适合他們的生活狀态和心理狀态。孟郊家境貧寒,半生潦倒,一輩子不得志。才華橫溢,卻又屢試不中,連韓愈都為他不平。唐代進士考試要去東都洛陽,或者西京長安,快則幾個月,慢則一年,這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孟郊幼年喪父,中年喪妻,他的這份開銷都靠着母親支撐。
“借車載家具,家具少于車”,這是孟郊的詩,說自己借了個車來搬家,卻發現家具“比車還少”,可見潦倒到何種地步。
但就是這種家庭條件,孟郊的母親卻支持兒子參加科考;這也難怪孟郊在四十六歲考中進士時的欣喜若狂。
《登科後》
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是對自己十年寒窗的回報,更是對含辛茹苦的老母的回報。别笑話孟郊不淡定,這多年的艱辛,這背後的不易,别人體會不到。
考中後,孟郊僅被授予一個溧陽縣尉的職務,就是縣官手下的屬官,縱然官小薪水少,也總算有收入了。可是孟郊卻又不好好上班,每天跑到縣城郊外看景寫詩。縣太爺很生氣,就找了個臨時工頂替他,随之也分走了他一半的工資。
本來薪水就不高,又被劃走一半,但孟郊還是把老母接到溧陽,孝敬餘年。
最尋常的“線”和“衣”,把“慈母”與“遊子”緊緊連在了一起,那“密密縫”的不隻是針腳,更是深深的疼愛。孤燈之下,飽經滄桑的母親密密縫制的身影讓孟郊感動,讓後世感動。母親縫的是牽挂,是深情。
母親是“意恐遲遲歸”,她希望兒子早回來,又不希望兒子早回來,她希望的是兒子衣錦還鄉。
孟郊還有一首獻給母親的詩——《遊子》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
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遊子吟》是從孩子的角度寫母愛,而這首《遊子》是從母親的角度寫母愛。萱草就是忘憂草。倚門看堂前的萱草花,想着行走天涯的孩子------道盡天下母親對孩子綿綿愛意,也道盡天下兒女對母親的感恩濃情。
1993年,香港評選最受歡迎的十首古詩,這首《遊子吟》榮登榜首。可以說,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中國人民深厚的家庭情結。
“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母親節,祝天下母親快樂!平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