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很多家長教小孩子學數學的視頻,你咋這麼笨呢?還有一個是讓孩子被乘法口訣的,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要求背乘法口訣,孩子怎麼也記不住,邊哭邊背。
為什麼我們這麼着急地教孩子數學?
01 不懂得孩子成長的規律。
為什麼家長在着着急急教給孩子數學的時候,好像孩子越教越笨,效果并不好呢?因為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超過了孩子年齡所具有的能力。
教育部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數學認知的篇章中指出,“4-5歲的孩子,能通過實際操作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系,比如5比4多1;2和3合起來是5。”
《指南》對這個階段對于數字的運算并沒有直接引入加減法,并且要強調借助實物操作。
對5-6歲的孩子,《指南》的标準是“初步理解量的相對性,借助實際情景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減的實際意義。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内加減運算。”
不難看出,4-5歲的孩子,才能逐步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還無法理解加和減的含義。
也就是說,5歲以上的孩子才能明白加減法,而這種理解一定是建立在實物操作的基礎上,應該讓孩子對實物操作有一定熟悉度,才能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而很多家長因為心急,在孩子學齡前就想要孩子很快脫離實物,直接面對數字進行加減計算,甚至是乘法,這是超出了孩子當下階段應具有的能力。家長在孩子學習數學上使的蠻力越大,效果越差。
02 急于求成。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在短期内就掌握數學加減法,在數學啟蒙時急于求成,教孩子數數,沒幾天就想讓孩子數到100;剛教了孩子認識1234,就想讓孩子學會寫1234;數字認了沒幾個,就急着教孩子加減法。家長恨不得手裡有點石成金的魔法,好讓孩子一下子就會學數學。
03 不懂得如何去教。
家長在學前啟蒙時,首先就是啟蒙數學,因為覺得數學簡單,個位數的加減法還不好教嗎?可是隻從成人的角度出發,忽略孩子的成長規律,甚至跨越成長階段,對孩子提出數學學習的要求,熟練加減法,唯一的結果就是把孩子吓住了,讓孩子覺得數學太難了,終身厭惡數學。
《指南》的原則中有一條是這麼寫的,珍視幼兒生活和遊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教小孩子學習知識,最主要的是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但很多家長在教孩子知識時,欠缺的正是好奇心和興趣。又呵斥又責罵,生硬地把數字塞給孩子,要求記住、會算,這是對孩子學習興趣的最大損毀。
孩子對數學、數字的“刻闆印象”是糟糕的。
刻闆印象(stereotype)是指按照性别、種族、年齡或職業等進行社會分類形成的關于某類人的固定印象,是關于特定群體的特征、屬性和行為的一組觀念或者說是對與一個社會群體及其成員相聯系的特征或屬性的認知表征。
孩子對數學的第一印象就不好,數學代表痛苦,這種印象一旦形成,那麼基本上孩子對數學是厭惡終身的。
很多成人的數學并不好,數學學習就是痛苦的記憶,這恰恰是因為兒時或小學時學習數學的痛苦經曆造成的。
既然能看到問題的症結,就不要再讓孩子經曆這種學習數學的痛苦感受,讓孩子和數字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隻有這樣才是真正的數學學習,隻有以興趣為引導的學習,才能成為終身學習的習慣,讓數學這門基礎學科成為孩子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良好工具。
怎麼樣才能正确的啟蒙數學呢?
01 生活當中處處有數學。
曾為奧數老師的孫路弘在《媽媽教的數學》中提到,媽媽教的數學激發了我對數學的興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悄悄地變成數學的形式,比如清點包了多少餃子,下樓數樓梯,記住家裡的樓号、門牌号,或是收電費。我至今都有這樣的習慣,走樓梯數台階,看地闆上瓷磚的數量等。通過這些細小的事情,我不害怕數字,對公式也不恐懼,并漸漸愛上了數學。
作為父母,要通過各種各樣的辦法,讓孩子感受到生活是離不開數學的。隻有從生活中讓孩子感受到數學是鮮活的,才能開始對孩子進行數字的啟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學啟蒙。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數學認知中,目标1就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具體包括發現數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在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的啟蒙、學習都無法離開生活,尤其是對小孩子來說,數學的啟蒙必須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因為這個階段的小孩缺乏抽象思維的能力。數字作為符号,孩子很難直觀感受,生活中需要采用多種方法告訴孩子,生活與數學是密不可分的。
蒙台梭利的《兒童的秘密》中指出,感覺是精神的入口,一切的認知先從感覺獲得,對外界精神認知的基礎就是感覺認識的基礎,也就是感覺認識。收集各種經驗加以區别比較,就是形成精神的第一步。
感覺是認知的第一步。
比如,食品包裝袋上有淨含量,可以讓孩子拿手感受一下80克的重量,也可以讓孩子拿着兩份不同重量的食品,感受不同的分量在手上的感覺;告訴孩子飲料瓶是多少毫升的,在孩子玩水時,讓孩子灌300毫升的水,感受300毫升的水是多少;路過限高杆時,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限高,限高的高度是多少米;也可以給孩子量身高體重,讓孩子感受和自己密切相關的數字變化;洗澡時,和孩子一起量水溫;和孩子一起做冰塊,把兩份水同時放在冷藏室和冷凍室,過一段時間觀察變化,讓孩子體會溫度的高低……
02 打破對數學的“刻闆印象”。
要想讓孩子學好數學,興趣是前提。興趣是學習各類學科知識的前提,達爾文在去世的前一個星期,還在探究啄木鳥的嘴的結構。興趣是探索世界的最強大的工具。
父母雖然很想教給孩子數學,但很多成人認為數學是枯燥無趣的。成人以這樣的心态是無法給孩子很好的數學啟蒙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教孩子數學時,一開始就教孩子認識1234,緊接着就是加減法,因為在他們的心裡,數學就是枯燥的數學運算,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認識數字,記住運算規律,做題,考試。至于學習數學是為了什麼,很多成人也無法給出能打動自己的答案。
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難得的再次成長的機會,父母在啟蒙孩子數學時,可以打破自己從小對數學的糟糕印象,從成人的角度思考數學在生活中存在的意義,隻有成人開始感知到數學時有趣的、好玩兒的,才能真正讓孩子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
03 “1” 不是鉛筆“2”不是鴨子。
數學啟蒙不僅僅是認識數字,還包括:大小、多少、高矮、粗細、形狀、分配、規律、方位等等。
怎樣讓孩子認識數字?不少孩子很小就會從1數到100,可是卻無法準确地從實物中分出相應數量的東西,這些孩子隻是機械地像念兒歌一樣從1數到100,在他們腦海中數字與數量并沒有建立直接的聯系。
成人教孩子認識數字時,伸出一根手指,告訴孩子這是1,或者告訴孩子1像耳朵,2像鴨子,3像耳朵,4像紅旗,5像鈎子等等。成人想用聯想法幫孩子記住數字,殊不知這樣的方法就讓數字就與量失去了聯系。
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認為:對兒童來說,符号就是符号,無需通過聯想記憶。這就像正常的人走路,無需拐杖。
兒童不需要通過聯想的方法記憶符号。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認為,對數、數量、數字産生了興趣,隻有三位一體地掌握,才算掌握了數的概念。
正确的做法是通過實物啟蒙數字。比如讓孩子數蘋果,不要單純地說1234,要邊指邊說“1個蘋果、兩個蘋果”。因為數字一旦脫離了單位就沒有任何意義。在孩子能夠慢慢點數之後,再讓孩子認識數字符号,之後再回到實物點數,通過這樣的過程讓孩子把符号和數量對應起來。
通過這樣的練習,在提到1234時,孩子腦海中可能會想到1個蘋果,或者1個香蕉,2個橘子或者兩瓶礦泉水,而不是鴨子、耳朵、紅旗。讓孩子更容易地分清數字符号和實物。
蒙氏數學中用三段式教學法,就是數量、數字、數名,這就是一個将數量和數字建立對應的過程。就像我們成人面對數字時,對量的大小多少有基本的衡量。
數學啟蒙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愛上數學,而不是厭惡數學。
著名數學家柯朗說過,數學作為人類智慧的一種表達形式,放映生動活潑的意念,深入細緻的思考,以及完美和諧的願望,它的基礎是邏輯和直覺,分析和推進,共性和個性。
隻有正确地啟蒙數學,才能讓孩子不斷感知數學的魅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