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石闆街?作者:黃衛故鄉的巷子,已經消失了二十多年巷子還在的時候,相機還沒有普及,如今,隻能從記憶深處去尋找巷子的光影,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故鄉的石闆街?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黃衛
故鄉的巷子,已經消失了二十多年。巷子還在的時候,相機還沒有普及,如今,隻能從記憶深處去尋找巷子的光影。
巷子的名字叫南門巷,不知道存在了多少年。它是青條石鋪設的,雨中泛着青光,行人撐着五顔六色的雨傘,或緊或慢地前行,有走親訪友的,有去碼頭乘船遠行的,或者隻是彷徨又彷徨,讓人想起戴望舒筆下的雨巷。巷子自古以來就是江西新餘這個小城的交通要道。巷子的盡頭,連着袁河的碼頭。在交通工具匮乏的年代,新餘的老百姓總是走過南門巷,從碼頭乘船前往外面的世界。現在想來,人來人往中,一定上演着許多悲歡離合的故事。
每天清晨,當陽光灑滿巷子的各個角落,巷子就蘇醒過來,灰色的屋檐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巷子兩旁的老房子,大部分是木質結構,少數是磚石結構。木質結構的房子,住着的是像我外婆一樣的普通人家。磚石結構的,住着的是有錢人家。記憶中的老房子,瓦是灰黑色的,木闆牆是活動的,拆下來之後,房子就敞開變成了店鋪。屋頂還有幾塊明瓦,一束束光柱從中穿透下來,把本來不太敞亮的房間照亮,仿佛時光就駐留在這裡了。我的外婆在這條巷子裡住了一輩子,我的母親就誕生在這條巷子裡,我的外公是當時新餘縣城有名的木匠,巷子裡很多房子都是他親手建造的,非常結實。
南門巷上住着很多戶人家,一代代下來估計有百年以上的鄰裡史了。每家每戶都很熟悉,我至今還記得很多鄰居的名字,胡才伯伯、扯西大娘、簡得叔叔……但記憶中最清晰的,還是那些假期朝夕相處,一塊在巷子裡瘋玩的小夥伴,文文、蠢蠢、海軍……和現在的孩子比起來,那時的我們手頭并沒有什麼好玩的東西。記得我們到河邊的菜地裡抓幾隻甲殼蟲,用繩子拴着飛,飛累了,喂它們吃點西瓜瓤;到河邊玩沙子,那時的河邊堆滿了撈沙船撈起的沙子,堆得像小山一般高,孩子們就在裡面挖洞、建橋;收集香煙包裝紙,按照不同的品牌分成三六九等,然後在地上用手扇着玩,誰把誰的扇翻了就賺到手了;當然,大家最愛的是穿過巷子,到碼頭的台階下遊泳——自我記事起,碼頭就逐漸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成為孩子們遊泳戲耍的樂園。
暮色降臨,巷子、碼頭和袁河都籠罩在落日的餘晖中,現在閉着眼睛想象,夕陽中的南門巷該有多麼美麗!那時候,大部分人家還用煤炭燒飯,還有燒柴火的。當炊煙升起,飯菜的香味很快就飄溢在整個巷子裡。大人們做飯的時候,孩子們還在外面瘋玩,等飯菜做好了,家家戶戶叫孩子回家吃飯的聲音此起彼伏,而孩子們總是磨磨蹭蹭地不願回家。想起我那慈祥的外婆,她就是經常這樣呼喚着我和我的表哥表弟表妹們,那親切的聲音似乎依然在耳際,清晰如昨。外婆在我上大學期間就去世了,母親也在十年前離世,南門巷裡最愛我的兩個人,和南門巷一樣,都離我遠去了。
前幾天,妹妹整理老城的照片,留下來的太少了,我隻能憑着印象去回憶青石巷的樣子。回憶的過程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時代,回到了外婆和母親身邊,耳邊不斷回蕩着小夥伴們在巷子裡的歡聲笑語。在我心裡,巷子還在,碼頭還在,百年老屋還在,那一塊塊磨得锃亮的青條石還在。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12日15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