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名篇,是中學傳統篇目之一,也是高考必背篇目,也可看出此詩受推崇的程度。
《琵琶行》中名句頗多,比比皆是,如: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今年歡笑複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但是,我更喜歡“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一句。
因為此句不單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寫出了音樂暫無時的狀态,而且包含了人生的哲理。
第一,沉默的力量,暴發之前最震撼。
唐代許渾曾有句詩“山雨欲來風滿樓”,極精妙地寫出了暴風雨到來之前的緊迫氣勢。
老舍在《在烈日和暴雨下》描繪了暴風雨來臨前的場景:
“一陣這樣的風過去,一切都不知怎麼好似的,連柳樹都驚疑不定地等着點什麼。”
屠格涅夫的《鴿子》也描繪了類似的情景:
“一切都隐藏了,聽不見一聲鳥鳴,也看不見一個鳥影,甚至連麻雀都躲藏起來了。”
黎明前的黑暗是真黑暗,是最讓人心悸的黑暗。
旭日将升未升之前的時刻,也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此時無聲勝有聲”,力量就在那蓄滿的甯穆中奔騰着、飽滿着、隐忍着,引而不發。
第二,生活暫時安靜,會有意處收獲。
生活如河水,雖然不停地奔流向前,但是會有湍流瀑布,也會有河灣深潭。
急速奔流,泥沙俱下,沖刷一切,帶走一切。
靜水才會流深,深潭才會有沉澱。
陶淵明在“虛室有餘閑”中,才更深刻地體會到“此中有真意”。
常建在《題破山寺後禅院》中說:“萬籁此俱寂,但餘鐘磬音。”佛音、頓悟,是在内外甯靜中才捕捉到。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思,才得正果。
“此時無聲勝有聲”,生活慢下來,沉靜下來,理一理思緒,然後更好地出發。
第三,沉靜,也給他人以思考領會的時間。
世界是一個共同體,人不可能永遠孤獨終老。
與人交往,也要設身處地替别人考慮。交流是為了溝通與理解,而不隻是自言自語,自說自話。适當停頓,給對方以時間,可以更充分地理解把握要點。
演講并不是一氣呵成的講話,而其中的停頓至關重要,可以更好的吸引聽衆的注意力。
我們舉一個例子,可以更形象地說明這個問題。
喬布斯是商界的戲劇表演家,也是駕馭停頓的高手。回放2008年1月,他在Macworld大會的演講鏡頭:
當喬布斯在闡述到一個緊要關頭前,他時常會沉默幾秒鐘。
“今天我們将向大家推出第三類筆記本電腦,"
他停頓幾拍,接着說:
“它就是所謂的MacBookAir系列。”
然後又是戲劇性的留白片刻:
"它是世界上最薄的筆記本電腦。"
台下謂之癫狂,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
他用最響亮的無聲台詞,滿足了觀衆内心的期待。
他把控了最澎湃、最熱烈、最緊張的刹那。
綜上所述,停頓,使一切歸于沉寂,可以帶來極豐富的感受,取得極強的藝術效果。
白居易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瞬間,而琵琶女也深谙此道。
知音大約就是這樣,心有靈犀一點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