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一直都是人類追求的夢想。
如何才能既吃不胖又能瘦下來,一直都是人類終極目标。
但由于生活條件改善,飲食結構變化,近些年我國肥胖率卻達到了12%,肥胖總人數排在全世界第1位。
而人體脂肪細胞儲存能量,而棕色細胞卻消耗熱量,但伴随着人類飲食逐漸高熱化,獲取熱量越來越高,運動則越來越少,導緻棕色信号也逐漸停止工作。
另一方面,全球目前嚴重超重人數也逐漸增加,因此科學家也不斷試圖能夠尋找刺激棕色細胞,從而增加燃脂的物質。
近日,來自德國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在在老鼠身上确定一種信号分子,名為嘌呤肌苷,可以促進棕色脂肪燃燒脂肪,消耗能量。相關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雜志上。
科學研究人員通過與實驗對照小鼠對比,發現高脂飲食并且接受嘌呤肌苷治療的小鼠會幹吃不胖,并且免受糖尿病的侵害。
科學家發現,肌轉運蛋白發揮作用,這種蛋白質通過肌苷輸送到細胞内,進而降低細胞外濃度,導緻肌苷無法發揮助燃作用。
而通過藥物的注射,能夠抑制住肌苷轉運蛋白,幫助小鼠燃燒更多熱量。
通過此次發現,研究人員将可以投入到治療肥胖症治療上,但在應用前還需要進一步确定這類方法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為何有的人就是幹吃不胖呢?
這個讓人嫉妒的優勢,也讓無數人為之向往。而有些人之所以總是吃不胖,或許存在這些因素:
第一,遺傳從生理學的角度分析,人的體質分為易瘦體質和易胖體質兩種,吃東西很多,運動量也比較少,但體重仍舊維持正常的人,大多屬于易瘦體質,和基因遺傳息息相關。
人的身體中含有一種特殊的分泌物叫做瘦素,它能夠控制能量的吸收,如果遺傳基因中瘦素較多的話,哪怕吃很多東西,也不容易變胖。
實驗發現,吃得很多但一直吃不胖和腸道功能也有關系。
相比較而言,這部分人群腸胃吸收比較弱,如此一來,食物中的營養沒有被人體吸收直接排洩出去,最終就會出現吃不胖的情況。
短時間來看身體不發胖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會引起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的問題,久而久之便容易使人體處于亞健康狀态。
随着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每天為了生計所奔波,難免會有壓力較大的問題。
而有些人抗壓能力較弱,遇到一點事情可能就會有吃不下飯睡不着覺的表現,進而使得身體日漸消瘦。
當人體存在疾病隐患時,也有可能出現狂吃不胖的情況,例如腸胃疾病或甲狀腺功能異常。
因為腸胃是消化吸收食物重要的器官,一旦腸胃功能受損,便無法正常的消化食物,而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無法被完全利用到,最終就會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使得體重下降。
另外,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發展的過程當中,甲狀腺激素分泌量過多,由此人體的基礎代謝率有所提高,消化能量的速度便會加快,所以哪怕吃很多東西,但體重仍舊不會增長。
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遺傳之外,運動量過少,飲食不健康等都是誘發的原因。
與此同時生活中也有一部分人明明吃了很多東西,但卻一點也不胖,由此一來,大家心目中不免有疑問,總吃不胖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關于這一問題并沒有明确的答案,因為吃不胖的原因有多個方面,如果是基因遺傳或者基礎代謝水平強的話,吃不胖當然是一件好事。
若是飲食結構不合理或者疾病影響壓力過大以及腸胃吸收不好的話,必須得重視起來。
否則随着時間的推移,先是會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同時還會使得人體免疫力下降,更容易被其他的疾病困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