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眼睛過的去
必須看點綠
随着環境的變化
空氣污染慢慢進入大衆視野
在談論空氣污染之前
我們得先來區分大氣和空氣
大氣是包圍在地球周圍的氣體,也稱為大氣圈或大氣層。大氣圈是地球四大圈(土壤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氣圈)之一,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氣體環境,也是人類的保護傘。大氣層的質量中有99.9%以上都集中在50千米以下的範圍,而在50千米以上的浩瀚大氣中,所含的大氣質量還不到總質量的0.1%,大氣層越向上空氣越稀薄。
空氣是人類呼吸和植物光合所需要的氣體,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以體積計,氧氣約占1/5,氮氣約占4/5。除氮氣和氧氣外,還含有水蒸氣、二氧化碳以及氖、氩等稀有氣體。我們通常所說的空氣既包括室内空氣也包括室外空氣。相應地,空氣污染也包括兩部分:室内空氣污染和環境空氣污染。
根據
《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業務實施方案(2013-2015)》
和《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等級标準》
将空氣污染分成六個等級
随着天氣慢慢變冷
大霧變得多發
霧和空氣中的污染物結合在一起
會對人們的健康産生危害
霧天出行的人們有時會出現呼吸不暢、胸悶等症狀,主要是由于霧滴中吸附了大量的污染物質,而這些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對人體有害的可吸入顆粒物。
通常,空氣中的污染物以分散形式存在,這些污染物會在下霧時被霧滴所吸附。某些污染物如二氧化氮等還會在霧滴中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就會增大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
為了監測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
就随之出現
說着簡單
做起來卻
不簡單
第一步還是要做好監測與數據采集
需要采集的數據主要有兩部分
一是一般氣象要素數據
二是大氣成分數據
氣象要素包括溫度、濕度、降水、邊界層特征量實況演變及其他參數,用以确定是否會出現霧、霾及沙塵,這部分數據主要依靠各地氣象部門設置的氣象觀測基本站采集,同時參考衛星遙感數據。
至于大氣成分數據,則包括PM2.5、PM1、氣溶膠等。“氣象部門在全國範圍内設有約80個監測站,可以采集這方面的數據。此外,我們還會參考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空氣質量發布平台上的相關數據。”
數值預報系統細分析
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主要是預測污染物的稀釋、擴散條件。譬如,較強的一股氣流可以将污染物迅速吹散,明顯的降水也可能清除霧、霾;而在冷空氣較弱、氣壓較穩定的情況下,霧、霾則不易消散。此外,氣溶膠濃度與相對濕度對霧、霾生成與持續,也至關重要。
拿到基本的氣象要素、大氣成分數據和模式運行結果後,氣象專家還需要考慮高空環流型變化、低層環流及溫度場、冷空氣活動、地面氣壓場變化等。
還需要
産品可與環保部門配合
預報員還需要在
客觀預報的基礎上
根據發生霧、霾及空氣污染區域的
具體情況進行進一步研判
才能最終拿出預報産品
資料來源 |中央氣象台中國氣象報社中國氣象報
中國氣象科普
新浪微博:@中國氣象科普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中國氣象科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