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半島一直被稱為“歐洲火藥桶”,因為這裡有好些個民族長期混居,邊境線很難将各民族完全分開,而各民族又分别得到不同大國的支持,即使是小規模的沖突,都有可能引發大國之間的激烈對抗。
▲巴爾幹半島
俄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是争奪巴爾幹最積極的大國,英法等西歐國家也通過支持希臘來插手巴爾幹事務。相比之下,意大利是個晚來者,1871年才完成統一,但意大利對巴爾幹也是有領土要求的。
古羅馬帝國滅亡後,威尼斯共和國曾在13-19世紀初統治過巴爾幹西端的部分領土,直到被奧匈帝國吞并。趁着奧匈帝國在一次大戰後覆滅,意大利在1919年收複了這些領土,可為什麼又會在1952年劃給了南斯拉夫?
▲1941年意大利地圖,意大利占領了巴爾幹半島西海岸
古羅馬人征服意大利半島後,很快開始了對外擴張,近在咫尺的巴爾幹半島是其首要目标之一,尤其是隔得亞得裡亞海相望的巴爾幹半島西端,即如今克羅地亞境内的伊斯特拉和達爾馬提亞地區。
古羅馬人向這些地方移民及建立城市,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西羅馬帝國覆滅後,日耳曼人在其廢墟上建立倫巴底王國,繼承了對北意大利和巴爾幹西端的統治。
▲巴爾幹半島緊挨着意大利,其西端是最早被古羅馬帝國征服的地區
由于距離羅馬城和君士坦丁堡較遠,又不處在交通要道上,使巴爾幹西端這塊區域在東羅馬帝國、日耳曼人、匈人的頻繁争奪中,受到的戰亂影響較小,這些古羅馬後裔也被稱為意大利人,過着相對較為安甯的日子。
7世紀後,斯拉夫人遷居到巴爾幹半島上,形成南斯拉夫民族的先祖。他們中的一支克羅地亞人進入到巴爾幹西端,與當地的意大利人混居。不過,克羅地亞人的數量不占優勢,意大利語仍然是此地的主要語言。
▲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大批遷入巴爾幹西端
差不多與此同時,北意大利崛起一個城市國家-威尼斯共和國。這個建立在威尼斯島上的國家,憑借着貿易、金融、航海等方面的優勢,在9世紀從東羅馬帝國獨立,并很快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由于日耳曼人的主要精力在争奪中西歐,對意大利管理較寬松,造成北意大利城邦國家林立,如熱那亞、米蘭等等,而威尼斯共和國更是其中最為獨特的存在,擁有巨量的财富和強大的海軍,既是東西方貿易的壟斷者,又向歐洲的封建領主提供金融服務。
▲伊斯特拉地區遺存的古羅馬競技場
伊斯蘭教7世紀崛起于阿拉伯半島後,占領了基督教聖城耶路撒冷,從而引發了西歐基督教會的十字軍東征。在這場1096年開始、長達兩百年的戰争中,威尼斯通過提供融資和海運等方式,從十字軍手裡賺取了無數金銀。
1198年,十字軍發起第四次東征,因為沒有收到東羅馬帝國承諾的補給,十字軍竟然攻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嚴重削弱了東羅馬帝國的國力和威信。
▲威尼斯共和國雖然陸地面積不大,海軍力量卻可與奧斯曼匹敵
威尼斯趁此機會開始擴張,在此後的幾十年裡奪取了原屬于東羅馬帝國的巴爾幹西端,即伊斯特拉和達爾馬提亞。這是意大利人繼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再次統治該地,
經過數百年的混居後,屬于南斯拉夫民族的克羅地亞人遷入達爾馬提亞,斯洛文尼亞人遷入伊斯特拉。伊斯特拉的意大利人還占有優勢,達爾馬提亞則集中在少數幾個城市。奧斯曼帝國興起後,除了該兩地外,絕大部分的南斯拉夫民族都被其征服了。
▲1700年的威尼斯共和國
随着新航路在15世紀末陸續開辟出來,歐洲的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向大西洋沿岸,威尼斯開始衰落。分裂的意大利半島在此後的三百多年裡,淪為了法國、奧地利等西歐列強的角逐場。
在這段時間裡,不少原本以意大利人為主的地區,如科西嘉、尼斯、馬耳他等等,都被法國和奧地利等國侵占。國土緊鄰意大利的奧地利帝國野心最大,不但迫使意大利諸邦國成為自己的附庸,還在19世紀初奪取了威尼斯在巴爾幹西端的領土。
▲意大利獨立時,與周邊國家都存在領土争議
沒有統一的政治實體,使意大利成為大國的鬥獸場和造血機,生靈塗炭,賦稅沉重。再加上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及随後的拿破侖戰争的影響,終于喚醒了意大利人的民族意識,意大利半島上掀起了民族獨立解放活動的熱潮。
普奧戰争失敗後,奧地利被踢出德意志,國力大減,為了安撫一心謀求獨立的匈牙利,将其從附庸提升至聯邦,組成了松散的奧匈帝國。意大利人趁機開始了争取獨立和統一的革命鬥争。
▲意大利統一戰争中軍事成就最出色的加裡波第,應該算是民間人士
在這股革命思潮中,一些激進的意大利人提出要将所有講意大利語的地方納入到新生的意大利國家。這種思想當時被稱為“大意大利主義”,并在意大利民間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不過,意大利的統一并不是通過軍事勝利來完成的,撒丁王國固然是統一的主導者,但意大利諸邦國大部分是主動并入撒丁王國,整個統一過程中并沒有發生激烈的兼并戰争。
▲意大利統一不是打出來的,武力比各列強都弱,法西斯都回天無力
更重要的是,意大利的統一實際上是伴随着普魯士的崛起,普魯士接連發動普奧、普法戰争,統一德意志的同時,也大大削弱了奧匈帝國和法國,使這兩國無力阻止或默認意大利的統一。
在這樣的情況下,意大利人隻能先謀求各邦國現有領土的合并,實現獨立建國,無法顧及那些被占領的意大利語地區,這就為将來的紛争埋下了導火索。
▲意大利人對曾經的領土念念不忘,這種思維一直主導着其國家戰略
意大利人對奧匈帝國尤其懷有深深的仇恨,除了奧匈帝國是意大利統一最主要的敵人外,被其占據的巴爾幹西端,也是未收複的意大利語地區中,與意大利本土相連、面積最大的區域。
奧匈帝國敗于北方的普魯士後,把擴張重心轉向南方的巴爾幹地區,與意大利收複巴爾幹意大利語地區的意圖發生了沖突。奧匈帝國鼓勵南斯拉夫民族移民意大利語地區,并在缺少陸地屏障的達爾馬提亞地區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當地意大利人的數量和比例均大幅度減少。
▲奧地利被踢出德意志後,一心向南意圖占領巴爾幹半島,和意大利的利益相沖突
盡管尚未收複巴爾幹的意大利語地區,意大利還是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但英法等老牌列強并沒有給意大利人留下多少空間。其最中意的目标是隔地中海相望的北非突尼斯,沒想到法國人捷足先登,在1881年把突尼斯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出于對法國的敵視,意大利于次年加入“三國同盟”,與德國、奧匈帝國成為盟友。不過,意大利與奧匈帝國在邊境劃分和巴爾幹西端的領土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兩國的同盟關系其實是貌合神離。
▲突尼斯緊挨着意大利殖民地利比亞,原本是意大利下一個目标
正因為如此,意大利作為德奧的同盟國,卻在一戰爆發後沒有向協約國宣戰。意大利不想與英國為敵,更不願意與奧匈帝國并肩作戰,一直在與協約國秘密協商。
1915年在英國的主持下,協約國與意大利簽訂《倫敦秘密條約》,許諾在戰後将其與奧匈帝國的争議領土,以及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的一部分領土,如阿爾巴尼亞等地割讓給意大利,整個亞得裡亞海周邊都将成為意大利的領土,以換取意大利倒戈。
意大利随即加入協約國一方,向德奧宣戰。可惜的是,沒有經過鐵與血洗禮的意大利軍隊,不但沒有能夠戰勝劣勢的奧匈軍隊,反而向英法等國要了很多援助。
▲意大利在1915年倒戈,向奧斯曼開戰,企圖收複巴爾幹領土
戰後,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解體,他們在巴爾幹的領土成為各國分贓的戰利品。但是協約國鑒于意大利的表現,同時也不希望其完全控制亞得裡亞海,因而沒有完全兌現《倫敦秘密條約》中的承諾。
意大利隻得到了的裡雅斯特等邊境城市和伊斯特拉,這些原本就是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的争議地區。達爾馬提亞地區隻有一座以意大利人為主的港口城市紮拉和幾個小島被交給意大利,其他部分都加入了克羅地亞。
▲一戰後奧匈帝國崩潰,意大利分到諸多領土,達到疆域的鼎盛
1918年,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與塞爾維亞組成了一個獨立的聯合王國,即南斯拉夫王國的前身,并得到協約國、尤其是俄國的支持。此後,南斯拉夫人加快對争議地區的移民,并迫使意大利人遷回本土,逐漸取得了人口上的優勢。
意大利認為自己遭到了背叛,對英法等國心生怨恨,再加上國内經濟在戰争中遭到重創,急需提振民族信心和經濟水平,這些最終都被法西斯所利用。1922年,墨索裡尼上台,使意大利成為歐洲第一個法西斯政權。
▲意大利一戰後收複“巴爾幹故土”,當地居民歡迎意大利軍隊入駐
法西斯讓意大利嘗到了甜頭,1935年征服埃塞俄比亞,1939年又侵占阿爾巴尼亞。除此之外,墨索裡尼對科西嘉、尼斯等意法争議地區也念念不忘。為了對抗英法等國,意大利與納粹德國、日本結成三國軸心,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即将爆發。
▲“大意大利主義”在二戰時期所涉及的地區
1940年,德國進攻法國,意大利趁機占領了尼斯和科西嘉。1941年,意大利在德國幫助下,入侵1929年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奪取了伊斯特拉和達爾馬提亞,以及更多的斯拉夫人土地。
▲墨索裡尼的法西斯一度喚起了大意大利主義,但明顯缺乏韌性
意大利雖然在二戰前期侵占了很多地盤,但其核心戰略仍然是拿到1915年《倫敦秘密條約》許諾給自己的領土,恢複大意大利的夢想。暫時的勝利激發了墨索裡尼更大的野心,開始進攻馬耳他和北非地區,企圖重現古羅馬帝國的輝煌,再次稱霸地中海。
可惜的是,意大利人的散漫作風支持不了法西斯的戰争狂熱,連納粹都無法幫助意大利人振作起來。1943年,英美盟軍首先從意大利這個軟肋開始戰略反攻。
▲二戰後聯合國對巴爾幹争議地區裁定,意大利隻得到一小部分
當年7月,盟軍成功登陸西西裡島,意大利本土終于成為戰場。僅半個月後,墨索裡尼被趕下台,意大利宣布投降,其在歐洲侵占的土地随即被納粹德國接管。墨索裡尼在戰争結束前被遊擊隊槍決,被意大利侵占的領土也全部被解放。
二戰勝利後,意大利失去了所有殖民地,以及與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的争議領土。隻有伊斯特拉的北半部分因為盟軍占領而保留了下來,該地的南半部分由新生的南斯拉夫國家占領。由于該地區曆史上多次變更歸屬,雙方同意該地區由聯合國代管,并作出最終裁決。
1952年,聯合國裁定按實際占領區将伊斯特拉分屬給意大利和南斯拉夫,達爾馬提亞則完全屬于南斯拉夫。兩國對此方案都予以認可,在1975年簽訂正式的邊境協議,徹底解決了這個曆史遺留問題。
▲盟軍占領的伊斯特拉A區後來交給了意大利,B區歸南斯拉夫
生活在伊斯特拉南半部分和達爾馬提亞的超過20萬意大利人,早在聯合國托管時期便已經遷出,這也為領土劃分掃除了障礙。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後,伊斯特拉歸入斯洛文尼亞,達爾馬提亞歸入克羅地亞。
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分别在2004年和2009年加入了歐盟,與意大利互相開放邊境。意大利人如果想前往曾經的巴爾幹領土,不需要辦理任何證件。但這片土地上的主人變成斯拉夫人,意大利語已經很少能聽到了,維系着意大利的這條紐帶不複存在。
▲如今充滿斯拉夫風情的巴爾幹西部沿海,卻曾經是意大利人的家園
長期作者|霈霖
曆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