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冬至最著名的杜甫詩句

冬至最著名的杜甫詩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05:58:42

九月九日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重陽節登高或者登山,已經是沉到普通人的意識當中,比如現代的人多會在重陽節前後旅遊,選擇的地方,多半是祖國山川中的著名大山,從現實角度,也很好理解,秋天氣溫降低,水邊多寒,而登山可以鍛煉體能,享受陽光,更是高山絕頂,視野遼闊,心胸開朗。現代的人的自洽在于,晚秋本來假期就多,不在此時,更在何時?

但是重陽節登山,又是傳統古俗,那麼這個登山登高成為全民運動,究竟是起源于什麼時間和地方呢?

冬至最著名的杜甫詩句(重陽節登高唐詩三首)1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這首唐詩非常有名,寫出了唐朝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是十五歲的王維在長安所做。那麼這裡很自然寫到了是在長安過的重陽節,卻在這天思念老家山東的弟弟,想必他此時重陽節正和家人朋友們登高,結果分發茱萸的時候,發現哥哥不在身邊,一定有所惘然。

這個十五歲的王維的詩,為什麼會流傳呢,他又不是進士,此時還是一少年。原因就在于這首詩一定是做在重陽節的登高聚會上,來的人都是名流。當時的王維正以新銳音樂少年遊走于貴族府邸,在重陽節的宴會上,有他表演才藝節目的段落,自然在歌舞之外,是大家炫耀詩才的時候。

如此簡單真摯的詩句,出自十五歲少年之口之手,自然廣泛流傳。

那麼可以想到長安城,也有重陽登高,更熱鬧,雖然具體地方是高樓還是附近的山區就不知道了。

也就是說王維時代,重陽節登高早已經流行。而且并不是登高詩不是他首發。

冬至最著名的杜甫詩句(重陽節登高唐詩三首)2

”九日正乘秋,三杯興已周。

泛桂迎尊滿,吹花向酒浮。

長房萸早熟,彭澤菊初收。

何藉龍沙上,方得恣淹留。“唐中宗李顯《九月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秋字》

這是一首早唐中宗的九月九日登高詩,他的陣仗極其大,在長安附近的渭亭登高,流傳下來的詩作就有二十來人的作品,涉及到朝廷各類官員,估計浩浩蕩蕩百官都參與了。

皇帝這首詩,寫得端正平和,但是也浩蕩。乘着秋天,帶着百官登高,皇帝親自賜酒,

這皇帝很明白典故,所謂長房萸,就是茱萸,但是有一個典故。在南朝梁國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記載,費長房是東漢的術士,汝南人桓景是他的徒弟,有次對他說,九月九日,你家中當有災。你要快點讓家人各作紅色的袋子,将茱萸綁在手臂上,去高風地方喝菊花酒,此禍可除。桓景如言,九月九日,齊家登山。晚上回來的時候,見雞犬牛羊都暴死了。

這個故事被認為是重陽節登高的起源。

這個中宗皇帝還是很愛讀書的,居然用這個典故,那麼也果真他的臣子的應制詩裡,有很多,都談到了這次登高,是祝福皇帝長壽,國運永遠,還有一個,就是登高辟邪。

冬至最著名的杜甫詩句(重陽節登高唐詩三首)3

那麼南朝梁國吳均的這種記錄有幾分真實呢?

一,說明在南北朝時代,梁國就已經流行普通人的登高,而且是扶老攜幼,全家登高,帶茱萸,和菊花酒。

二,這個故事上推到東漢,肯定是有原因的。為什麼梁國之前的人這麼崇尚重陽節登高,這就不能不說兩漢,尤其是東漢,經常發生的疫病,當時政府救災也很全力,認為是時氣不和,廣泛使用草藥救治,而常用的草藥中,菊花和茱萸肯定廣泛地使用。這兩種藥材至今在中藥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三,看這個故事所描寫的,類似于逃避即将到來的疫病的做法,找個山上躲起來,配備足夠的藥材,等待疫病的過去。當然這種時間段肯定不是一天,但是深刻的記憶在人們的腦海當中了。

四,重陽節是菊花和茱萸開放和成熟的季節,防未病,祝長生,登高也就成了其中的一環。

五,可以看到重陽節的登高民俗有一部分是在人們和自然災害和疾病作鬥争的過程形成并強化的。

冬至最著名的杜甫詩句(重陽節登高唐詩三首)4

那麼重陽節起源于先秦,那個時代,重陽節就不登高嗎?至少沒有資料表明,是全民登高。

最早記錄九月九日風俗的,是漢代劉歆著東晉葛洪輯抄的《西京雜錄》

西漢早期漢高祖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可以知道九月九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的風俗傳自先秦時代。因為這裡描寫的重陽節風俗已經很全面,佩戴茱萸,是因為茱萸辛香,可以預防季節轉換時一些時疫,吃菊花或者蓬草糕,也是因為它們具有藥性,飲菊花酒,是菊花性寒,明目養肝去火,消除秋燥,用酒釀制,驅寒潤身。以一個漢朝初年的宮廷,就有如此完善的九月九日過節的傳統,絕不是他們的創造,隻可能是先秦時代宮廷或者民間固有的做法。

漢高祖重陽節登高,沒有迹象可尋,但是漢武帝,有可能登高,因為他好神仙,在未央宮,他打造了一個豪華巍峨的仙人承露台,基礎台階20丈,高大的柱身30丈,那是長安标志性建築, 去長安二百裡可望見。我當然沒有算清楚這到底有多少米,反正這個數字挺吓人。

而且承露台,要的是秋天的露水,據說神仙都是喝的這樣的露水,漢武帝重陽節,就算不是爬上仙人柱的頂端,他也一定會站在20丈高的基台上,誠心祝福自己,并喝下露水。

至于漢朝之前的國君皇帝,登高祭祀是他們的日常功課。他們的登高和民衆無關。

應該說民衆登高的習俗,開始于疾疫高發的東漢,主要是辟邪,但是魏晉時代登高的内容裡,加上貴族式的宴飲。

冬至最著名的杜甫詩句(重陽節登高唐詩三首)5

魏文帝曹丕 在《九月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 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這裡傳達了什麼信息呢,人們喜歡九月九日,因為九為陽數,民間認為這是祝福長久的意思,所以要享受美食,登高聚會。他特地給大臣鐘繇送上了一束菊花。

實際這是皇帝對重陽節民俗的肯定,肯定了這天,享受宴會,而且是高山上的聚會。

在荊楚歲時雜記裡,也寫了,這天普通的民衆習慣在高山野地席地而坐,進行聚會。

但是曹丕無疑是重陽節的推手,重陽節聚會裡,就有了貴族的宴會歌詠。

晉朝的大官恒溫九月九日率領部下登高,就是有名的龍山會,其中有個下屬孟嘉的帽子被風吹落,遊覽美景的孟嘉渾然不覺,有文人就寫文嘲笑,結果孟嘉寫文反擊。雖然文字沒有流傳下來,但是登高作詩作賦的傳統流傳了下來。

到了唐朝之後,無論是帝王重陽節登高,還是文士重陽節登高,都免不了作詩抒發。

成就了大量的重陽節詩詞歌賦。

冬至最著名的杜甫詩句(重陽節登高唐詩三首)6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杯。”唐朝杜甫《登高》

最有内涵的重陽節登高唐詩,當屬于杜甫的重陽節登高。56歲的杜甫已經他生命的尾氣。他有感覺。故鄉在洛陽的他,自安史之亂以來,十多年颠沛,落腳在四川夔州,這裡大山大水,但是也是崇山峻嶺,隔絕了故鄉。

如果在安定的家鄉,此日親朋好友登高聚會,遍戴菊花,和菊花酒,祝福長生長壽。但是在這偏僻的地方,他看管着公家的果園,也小有積蓄,但是回鄉之路仍舊是風險良多。

季節到了重陽節的晚秋,他也預感到生命雖然如同菊花一樣在坎坷貧寒裡努力綻放,但似乎,真的疲憊了,像真正的深秋的落葉一樣,随時凋零。

他一個人登上了臨近的山峰,重陽登高,從前是祈求長壽和快樂,但是現在是望鄉。

一個人的登高,天高雲淡,風聲裡夾雜着這裡的猿啼,那如泣的猿猴的叫聲,是那麼凄涼。好在視線下的江灘有這個季節的沙鷗白鳥,顯得景色有秋天動人的清新明麗。

然而,他視線向遠,是無邊晚秋紅色黃色的樹林樹葉,在風中,或者無風自落。

長江沿着深秋的峽谷奔騰,如不可逆轉的歲月,帶着命運驚人的能量,奔湧不回頭。

我當然會感到悲涼,感到悲秋,我這是在他鄉,十年漂泊為客,短短百年生涯,我已經接近花甲,卻已經如此操勞而多病,在這異鄉的重陽節,獨自面對滔滔江水,如同看到自己的命運。

我這霜一樣的鬓發,是真正照應了這秋天啊,命運給的艱難苦恨,此時都在我的身上,還在繼續。

都說重陽節的酒,可以解憂,可是我為什麼喝不下去,我拿着酒杯,裡面是這個季節的菊花酒,帶着淡淡的濁黃,它停在我的手上,他鄉酒,何以似故鄉。

杜甫作了最艱難的決定,帶着多病的身體,雇船回鄉,他要去故鄉喝口真正的菊花酒。

他的生命停止在兩年後的一條船上,那條船,帶着他,怎麼也走不出他鄉的水路。

冬至最著名的杜甫詩句(重陽節登高唐詩三首)7

他在夔門的登高,成為了震撼人心的名篇,他的重陽節,不但他的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也讓所有人感到了重陽節厚重的底蘊和深沉的情懷。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