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口:“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講易經文化與國際旅遊島建設
|全文共1800字,深度閱讀需6分鐘,受益終生|
老子五千言《道德經》,總結起來,講的無非兩個字:“道”和“德”。
自古迄今,對于中國人而言,道德,就是一種信仰。
幾千年來,凝聚中國人力量的,也不是宗教,而是道德。
那麼,道德究竟講什麼,道和德究竟是什麼關系?
如果說,“道”就是大自然發展變化的規律,存在于天地之間,那麼德是什麼,又存在于哪裡?
《道德經》中的道德,和我們現在所講的道德,又有什麼不同呢?
1
老子的“道”和孔子的“道”
老子跟孔子見過面,論過道,這件事情儒、道兩家都沒有意見。
孔子認為自己是述天不做的。
但是老子認為,如果大家都走這一條路的話,那我們中國就沒有本體論,就沒有宇宙論了。
于是他說:那好吧,這一部分工作由我來做。所以他們兩個老人家談完以後,就分工了。這是聖賢的大格局大智慧。
全世界隻有一個道,這個道,不隻道家在講,儒家也講,諸子百家也講。
這個道,就是《易經》的道,叫做易道。
一般人都說《易經》有兩大組成部分,一個叫義理,一個叫術數。
現在我們應該清楚,其實還有第三部分,除了義理、術數之外,還有一個就叫道德。
而解釋《易經》中的道德部分,老子是領軍人物。
《道德經》就是老子的專著,從頭到尾都是他的口氣,一氣呵成,講的就是兩個字道德。
2
道之在天地叫做道
在人身上就叫做德
道德一詞,常常是我們用來評判一個人,或者一個社會好壞的标準。
比如說,某個人道德高尚,某個人道德敗壞,或者說,哪個國家的社會道德底線崩潰。
然而,我們是否清楚,道德究竟是什麼。
老子告訴我們,他假設宇宙有一個本體,這個本體是永恒存在的,是在地球沒有形成以前就有的。
這個本體就叫做道,這是老子給我們最大的啟發。
道在宇宙當中,永恒存在。
植物會死掉,動物會死掉,礦物被開采以後被制作成各種東西,但是宇宙的這個道,始終是不變的。
《易經》告訴我們,宇宙中有不易的部分,就是道。
可是,道既看不見、摸不着,也聽不到、聞不着,那怎麼辦?很簡單,就是從人的行為來看。
所以老子說,道之在天地叫做道,在人身上就叫做德。
每一個人身上都有道,沒有道,人就活不了。既然有道,就看要不要把它發揚出來。
道生萬物,道把人生出來,就一輩子陪着人,不會離開。
但是它有個很可貴,而且很可愛的性質,就是它不主宰人。這就叫做長而不宰。它讓人成長,它養活人,但是卻不主宰人。
所以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道中來,最後也會回道中去,雖然道是看不見、摸不着的。
但是一個人是否循道而行,可以從他的所作所為中看出來。
所以說,德就是道在一個人身上的表現。
3
依道而行,才是真正的德
如果我們表現得合乎道的要求,那麼就叫上德;如果表現得不合乎道的要求,那就叫失德。
所以,德就是要求我們按照自己身上原有的道去發揮。
其實,佛家一再講,做人要明心見性。性就是人性,人性是道賦予我們的。
道賦予狗的,是狗性;賦予貓的,是貓性;賦予豬的,是豬性;賦予植物的,是植物性;賦予人的,就是人性。
我們的表現合乎人性,合乎自然規律,就有德。
有德之人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得道高人。
為什麼叫得道高人呢?就是因為把道統統發揚出來了。如果沒有這樣做,很顯然就是失德。
人一定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人生的結果,就是我們一再講的自作自受。
可是偏偏我們要把責任推給别人,把好處留給自己,這都是不對的。
老子不否認我們有是非,也不否認我們要講仁義,他隻是提出一個跟一般人非常不同的看法:
是非的判斷标準,要看合不合道,現在有很多人假借仁義之名,來行不仁不義之事。
曆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滿口仁義道德,做出來的事情卻是卑鄙龌龊的。
現在我們不是沒有是非觀念,而是是非的标準已經失靈,已經違道了。
所以老子要我們“反者道之動”,要及時地返璞歸真。
老子認為,人要依道而行,才是上德;如果背道而馳,就是失德。
總之,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之中,由于價值觀的混亂,導緻道德的缺失,一些惡性事件時有發生。人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道德的重要性。
讀《道德經》應該記住,老子時時刻刻都在提醒我們,他在講道。
我們把道弄明白,并把它表現出來,就是德。
所以道跟德是不可分的。大德的表現,完全随着道而轉移。道是德的本體,德是道發揚,二者是分不開的。
道,是保護人的。但要記住,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你得到道了,并與道同行,不做違反自然規律的事情,你表現得有德性,就得到德。
但是很不幸,很多人淨搞那些歪門邪道、旁門左道,做一些失道失德的事,那怎麼會有好結果呢?
本文策劃:賈歐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彙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