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壯族自治縣,有一個天然的勝景,紅水河第一灣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一飽眼福,但這樣一處人間仙境,竟然還有着當地人都談着色變的恐怖一處。
在廣西東廟鄉附近,有一口名為巴丁譚的水潭,巴丁譚裡面的潭水碧藍清澈,在陽光的照射下十分好看,但當地人卻對這口潭忌諱莫深。當地人認為這口潭其實是一個擁有神秘力量的無底深淵。當地的傳言說,巴丁潭裡面有着神秘的動物,能夠将幾百斤重的水流拽下去。這一傳言引起了地理考察隊的注意,他們決定到潭裡一探究竟。讓潛水員下潛到一百米的時候,眼前的一幕,讓所有人都毛骨悚然。
那麼,巴丁潭究竟隐藏着什麼秘密?潛水員看到了什麼樣的東西?巴丁潭裡面是不是有着神秘物種?
紅水河,源自雲南曲靖的南盤江,在望谟縣與北盤江交彙,因為流經雲貴高原紅色砂岩層,水色呈現紅褐色,故稱之為紅水河。而最為旅遊者們所稱道的,當屬廣西東蘭縣的紅水河第一灣。百裡紅水河奉獻給東蘭一幅精妙絕倫的畫卷,奇山秀水,高峽平湖,水田相映,風景旖旎。紅水河流經闆文村的時候,形成“U”字形大峽谷,後世稱其為“紅水河第一灣”,河道狹窄,兩岸高山聳立,直插雲天,與水面高差數百米,峽谷之間常年雲霧缭繞,蔚然壯觀,是尋奇、覽勝、探幽難得的好去處。
紅水河蜿蜒流淌,沿岸的人文民俗豐富多彩。不過,在東蘭境内,很多民俗文化都和圓形脫不開關系,比如說當地流傳已久的銅鼓。銅鼓是當地百姓在節日期間祈求風調雨順的重要器物,銅鼓上面遍布着魚、蟲、青蛙等各式各樣的圖騰,而渾圓的外形充滿了圓滿和睦的寓意。這樣的圓形,也遍布在東蘭境内的群山峽谷之中,紅水河邊上,有着密密麻麻的圓形水潭,這些水潭星羅棋布的排列在江灣之上,雖然大小不一,但是規整的圓形還是讓人歎為觀止。這些圓形水潭的下面,充滿了很多未解的秘密。
都安瑤族自治縣地處雲貴高原向關西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背靠都陽山,南鄰紅水河,因為獨特的地勢,讓山嶺間窪地裡面遍布了各式各樣的水潭 ,當地百姓的勞作耕種還有生活用水都離不開這些水潭。
在都安瑤族自治縣東廟鄉,有一口不同尋常的幽藍水潭——巴丁潭。當地的村民表示,這個水潭很深,從來就沒有見到底,就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村民們表示,多年前的一天,一頭重達百公斤的水牛,不慎落入到了水潭之中,邊上的人還沒來得及施救,在水裡苦苦掙紮的水牛很快就沉入到了潭中,瞬間就失去了蹤影,水面再次恢複了平靜,似乎剛剛的水花不存在一樣。村裡當時在場的老人說,牛掉下去根本沒有辦法打撈上來,那一幕,就像是水裡面有東西硬生生地把水牛拖了下去。
無底深潭,再加上傳得神乎其神的神秘力量,讓當地的百姓在感到好奇的同時又有些驚恐。很多村民都好奇,水潭底下是什麼樣子的。
為了更加深入了解和考察巴丁潭的自然環境和生态系統,地理專家親自前往藏着深山之中的都安瑤族自治縣。
瑤族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傳說,瑤族是盤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後裔。瑤族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國華南地區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也是中國最長壽的民族之一。瑤族在原始社會時期在黃河流域,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長河中,由于部落、諸侯割據,戰事連年等影響逐漸開始分散,瑤民被迫遷入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國家。後來,他們在邊遠的高寒山區或深山密林裡面定居,以刀耕火種、不固定的遊耕農業經濟為主。所以,因為地勢偏遠再加上交通不便,瑤族居住的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會比較落後。瑤族人民熱情好客,凡是進入瑤家的客人,都會受到尊重和熱情款待。
當考察人員進入到這片淨土的時候,發現當地的少數民族還保留着古樸的民風:他們在江邊搭建了一個台子,伴随着古老的歌謠,身穿民族服飾的人們站在圓台上跳着奇異的舞蹈。向導解釋說,這是當地人為了祭祀河神、祈求安康的獨特儀式。
沿着紅水河一路向上,剛進入都安境内,考察人員就發現了一些水潭。這些水潭清澈見底,邊上有些當地人正在挑水,看到這一幕,考察人員都十分納悶,東廟鄉裡的巴丁潭,真的有傳言說得那麼可怕嗎?
幾經輾轉,一路艱辛,考察人員終于來到了東廟鄉,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百餘米高的山峰,直沖雲霄,山腳下面就是巴丁潭。巴丁潭類似橢圓形,水面呈碧藍色,從岸邊往水裡看去,十分幽深。
為了對水潭的深度有更加準确的理解,考察人員找來了一百米長的标準測量繩進行測量,讓考察人員驚訝的是,所有的測量繩全部放完,下墜的力量依然存在。如此深的潭,水面清澈幽藍,巴丁潭的水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一個又一個謎題讓巴丁潭的神秘面紗又加重了一層。
考察人員決定,利用潛水裝備,潛到潭底下一探究竟。竟然有人想要潛入巴丁潭,這一消息一傳出,瞬間吸引了周邊的村民,他們三三兩兩地聚到了潭邊,期待着考察人員能夠給出什麼樣的結果。
潛水員觀察了一下巴丁潭的地勢,發現巴丁潭南邊的最外側坡度較緩,适合入水。于是,潛水員将設備全部搬到了南坡,嘗試将這裡作為入水點。經過商談,潛水員準備采用深度潛水的方式,每個隊員都要佩戴一套重量在80千克的專業潛水設備,其中包括壓縮空氣瓶,浮力調節器和呼吸調節器等等。
但是在未知的水域裡面潛水,是一件十分冒險的事情,巴丁潭的潛水員們,将如何應對水下出其不意的狀況呢?
由于水潭的底部常年接受不到陽光的照射,一位經驗豐富的潛水員表示,這種深潭下面的水溫,往往會比水面低很多,在這樣的水溫下,人的體溫也會迅速下降,這将會對人體帶來極大的危險,輕則導緻身體抽筋,嚴重的還會有性命之憂。為了生命安全,潛水員在進行深潛的時候,都要穿上保暖效果非常好的全幹式潛水服,這種潛水服能夠保存人體八九分的熱量,不至于讓人失溫。
一切準備就緒,潛水員依次入水,随着潛下去的深度慢慢增加,水下神秘的世界開始慢慢浮現了出來。當下潛到20米以下,太陽光已經無法照射進來,潛水隊員不得不打開随身攜帶的專業潛水燈輔助前行。
由于水下情況不明,潛水員一邊布置着引導繩,一邊嚴格按照順序依次往下前進。當下潛到水下40米的時候,水下面有着很多凸起,如同薄刃的岩石,這些岩石險些将潛水員身上的氧氣管割開。
洞穴中有很多沉積的沙石,石壁上附着着淤泥。這些石沙在潛水員呼出的氣泡的影響下,在水中四處飛舞,還引發了難以辨别方向的水下“沙塵暴”。水域底部,流水長年沉積了大量的有機物和岩石碎屑,這些物體的重量很輕,一旦水流發生變化,就會在水中彌漫開來。密閉的空間,揚起的沙塵,無法看清東西,潛水隊員面臨着一場危險挑戰。
值得慶幸的是,潛水隊員憑借着他們自身過硬的能力,轉危為安。在經曆了兩次危險的考驗後,潛水隊員開始往更深的地方探索。然而沒過多久,他們就遇到了新的麻煩。出現在潛水員面前的。是一個非常狹小的水平通道,這條通道長約20多米,但是寬度卻隻有0.5米。由于通道太過狹窄,潛水隊員根本就沒有辦法正常前行。
為了前進,他們不得不冒險地将氧氣瓶從身上摘下來,抱在胸前推着朝前遊去。繼續下潛,隊員們突然發現,角落裡面出現了一個身影,而且速度極快地移動着。潛水員立即用水電筒照了過去,這是一條通體金黃的魚。這條魚身長大約四五十厘米,全身布滿了細小的鱗片,頭部扁平,魚口很大很寬,魚頭上面還有兩根長長的胡須。根據這些特征,潛水員們判斷,這是一條野生鲇魚。
那麼,除了這種魚,水潭深處還有其他生物存在嗎?而且,潛水員已經潛了那麼久了,卻始終沒有看到潭底,那麼,巴丁潭到底有多深呢?等到下潛到大約一百米深的時候,潛水員依舊沒有找到水潭的最深處。
這個時候,潛水員的前方出現了多個向下的支洞,隊員們根本沒有辦法判斷,哪個支洞能夠通往潭底。不過,如果貿然前行,可能會遇到新的危險。于是,在支洞面前徘徊了片刻後,潛水員決定返回水面。
深不見底的巴丁潭,複雜的水下地形,為潛水員制造了不少麻煩和危險,不過好在,一切有驚無險,潛水員們平安地返回到地面上。雖然潛水員們沒能夠到達巴丁潭的潭底,但是他們帶回了大量關于水底的珍貴影像,讓岸上衆人對巴丁潭的水下地形有了大緻的了解。
地理專家仔細觀察了潛水隊拍攝的水下視頻資料後,專家表示,潭下的通道很有可能和地下河有關系。在随後的考察中,科考隊發現,在巴丁潭附近,存在着許多深達數十米的,甚至數百米的深坑。這些深坑是長期侵蝕作用的産物,深坑的底部,往往都有地下河的存在。
經過一系列的科考觀察,專家推斷,巴丁潭其實是地下河上方一個灌滿水的小型天窗。長期的雨水侵蝕作用,使落水洞逐漸發育擴大,地下河不斷下切,最終導緻洞頂崩塌,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連通地表的幽深洞穴。當地下河水位上升到地表附近時,就變成了深不見底的水潭。随着地下河不斷下切,水潭的底部還會變得越來越深。
南甯師範大學的曾令鋒教授表示:喀斯特地貌是中國的五大造型地貌之一,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後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且逐步擴大。潛水員隻是潛到了100米,但是根據這邊的喀斯特地區灰岩石的可溶性,巴丁潭的深度肯定是比想象的要深,沿着這個裂縫一直到溶解下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确實是一個無底洞。
廣西是我國岩溶地質發育比較集中的地區,各種各樣的深坑大量存在,有的還被地質專家稱之為天坑,在距離都安大約200千米遠的樂業縣,就有一個世界著名的天坑——大石圍。這個深坑的垂直深度約613米,長寬都達到了幾百米。深坑四周岩壁陡峭險峻,屬于典型的喀斯特漏鬥奇觀。經過科學家的研究調查發現,天坑是由于雨水沿着垂直裂隙溶蝕岩體,不斷侵蝕崩塌之後形成的,這和巴丁潭的形成原因和地質構造有着衆多相似之處。
但是,巴丁潭和那些天坑還是有着很大差别的,潭中灌滿了碧藍色的清水,那麼,這些水是從何而來的呢?而在都安境内,竟然分布着300多個和巴丁潭類似的深潭,這些水潭同樣深不見底。神奇之處在于,這300多個水潭分布的極為規律,相互之間構成了極為龐大罕見的串珠狀水潭群。
專家推測,很有可能是因為當地的降雨量過大,四周山體所承接的降水無法及時排洩到河流之中,導緻這些深坑積滿了雨水。為了找到答案,科考人員專門前往當地的水文部門,查過資料後,專家發現,都安地區的年均降水量約為1700毫米,可以說是雨水充沛了,似乎這些深潭的形成和降水确實有着脫不開的關系。
但是等到專家查閱廣西其他地區的年均降水量之後,又發現了一個新的蹊跷之處。原來,整個廣西的降水量都在1200至2000毫米,個别地方甚至超過了2000毫米,而都安的降水量隻達到了廣西地區的平均值,年降水量也和其他地區相差不大,這麼說來,這些深潭的形成原因和當地的降水量關系并不是很大,那麼,這就讓人感到奇怪了,都安境内為什麼會存在數量如此之多的深潭呢?
科考人員進一步在巴丁潭附近展開考察,在巴丁潭附近的一個溶洞内有了新的發現。溶洞頂部的岩石比較破碎,有明顯斷裂錯位的痕迹,是典型的斷層構造。通過相關資料的查閱,科考人員發現,整個都安是坐落在南北走向的大斷裂帶上,境内也分布着多條小斷裂帶。
斷層中那些破碎的岩石,更容易被流水侵蝕,從而形成地下河的通道。在溶洞内,科考人員果然發現了幾條水流,這些水流靜靜地向洞穴深處流去。專家表示,這些斷裂帶的附近,往往都發育着或大或小的地下河。由于地下河水長時間對岩層的不斷侵蝕,地表的落水洞很有可能被河水穿透,從而發展到最後,地下河和落水洞相互連通,如此一來,地下河水就會倒灌進落水洞。長此以往,在這條斷裂帶上,就會形成像串珠一樣的溶蝕水潭。
曾教授還發現,都安境内300多個水潭,果然是按照一條斷裂帶分布的。從地形上看,都安處于一個由大型地質斷裂帶形成的槽谷之中,這種槽谷在地質學上被傳為斷裂帶槽谷,就像一個巨大的水槽,非常有利于雨水的彙聚。因為,雖然都安境内降水量并不突出,但是卻承接了來自四面八方彙聚而來的水流。再加上都安境内屬于典型喀斯特地貌,大部分的土地都是由石灰岩構成,在大小斷裂帶的控制下,大量地下河得以發育。四周豐沛的水流彙聚而來後,并沒有形成地表江河,而是滲入到了地下河之中,從而早就了都安地區龐大的地下河水系。
這些地下河水系一路向南,最終彙入位于都安南端的地表河——紅水河之中。紅水河中的很對魚類,在繁殖期的時候,往往會沿着河道逆流而上,到水流更加湍急的地方去産卵,所以潛水隊員能夠在巴丁河深潭下看到野生鲇魚的原因。
滄海桑田,在千年的歲月流逝中,都安的地下河溶蝕出了奇妙的地下世界,也塑造出了衆多幽深水潭。喀斯特地理奇觀既有美學價值,同時也擁有着極為重要的科考價值。不得不感歎,大自然的力量真的是十分強大和神奇。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