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猶太教是佛教的分支

猶太教是佛教的分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3 21:16:56

人的現實生活離不開道德,就好像離不開穿衣吃飯一樣。

或許有人說,穿衣吃飯是日常所需,不可缺少,道德也能與之相比?如細想一下,就會發現,道德倫理如日常飲食,須臾不可分離。如人類道德之基本細胞——家庭倫理。

猶太教是佛教的分支(儒家佛教基督教)1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歸宿、寄托。家庭人倫、家庭生活,處處隐含道德。

如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既出于生命本能,更是一種道德文明。

有人說,父母之愛出于天然,因其他生命也有這種現象,如大象、猩猩、老虎、獅子等。

從生理意義上說,人類之愛和動物之情有相似之處,都和生命本能有關。但動物之愛更多出于遺傳,是自然天性,即所謂虎毒不食子。

人類之愛更具文化意義,和道德倫理有關。儒家叫以禮制情,西方叫感性、理性統一。

所以人類對親子之愛,已大部超越自然本能,上升至倫理層面,是一種社會意識,具有普遍價值。

猶太教是佛教的分支(儒家佛教基督教)2

如社會上偶爾爆出的家庭負面新聞,經常遭到人們的批評,這是道德人心的表現,已超出自然本能。像有些父母不關心孩子,或過分溺愛孩子等,皆和道德人心有關。

假如父母疏于照顧孩子,導緻親情疏遠,可能引發某些家庭問題。反之,如家人過分溺愛孩子,同樣不好;孩子可能不太講規矩,和父母頂撞,甚至粗言粗語,這都是道德教育不足的表現。

家庭道德不僅僅限于親子之愛,還包含其他層面,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相敬等。

根據儒家文化看法,道德包含理性和規範,不能随意颠倒,像人們一般不會這麼說:父母“尊敬”子女或哥哥“尊敬”弟弟。

中國儒家思想家孟子特别看重道德,經常批評那些不守道德的人。

猶太教是佛教的分支(儒家佛教基督教)3

孟子指責墨子和楊朱說,墨子講“兼愛”是無父,楊朱講“為我”是無君,無父、無君幾同于禽獸。

孟子的意思是說,墨家和楊朱學說違背綱常倫理,不足采信。孟子話語雖帶封建色彩,卻反映出儒家對道德人倫的極端重視。

在儒家文化看來,一個生活在家庭或社會中的人,如果沒有道德涵養,是一件很可恥的事,幾乎和動物無異。

故隻要提及儒家文化,人們首先會想到儒家道德:仁義禮智,溫良恭儉,或叫孔門”四科“(仁義忠信),或叫孟子”四端“(恻隐、恭敬、羞惡、是非)。

儒家重視道德,世人皆知,除去儒家文化外,世上其他宗教文明同樣看重道德文化,如印度佛教,歐美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猶太教等。

人類道德文明和宗教信仰的關系,曆來為學者們所關注,是人文科學領域的重要問題。

猶太教是佛教的分支(儒家佛教基督教)4

道德文化和宗教信仰究竟具有怎樣的關系?儒家倫理和其他宗教倫理有哪些異同?

這些問題對于人們正确評價儒家道德之現代價值,以及理性看宗教道德文化,意義重大。

其中原因有:一,道德文化是人類精神文明重要成果和根基;二,道德文明和宗教文化,相生相伴,兩者難以完全分離,猶如一對相生相伴的兄弟。

換言之,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道德文明和宗教信仰始終纏繞在一起,難以劃分很清楚,如圖騰崇拜文化,祖先崇拜倫理,天命信仰倫理,神靈祭祀倫理等。

先談儒家道德。

猶太教是佛教的分支(儒家佛教基督教)5

一,儒家道德和宗教信仰的關系較複雜,應該區别對待,一分為二。

以前有種看法,認為儒家道德是實用主義,和宗教無關,純屬康德式的實踐理性。這種看法有某些道理,但不太嚴謹。

如德國哲學家馬克斯.韋伯和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都認為,儒家倫理包含宗教信仰,是一種儒教文化。

國學大師錢穆、章太炎都認為,儒家倫理是一種人文宗教,比如信仰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等人文精神,内含宗教情感。

如果單就《論語》思想本身看,很難準确地說儒家倫理源自宗教信仰。

如孔子視”天命“為不可知因素,個人力量無法左右,故隻能存而不論。

孔子的天命觀近于宗教,但不同于神靈意志,隻是某種神秘的外部宇宙。

孔子學生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這句話表明,孔子對天命一事,不置可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隻視之為道德情感寄托。

猶太教是佛教的分支(儒家佛教基督教)6

孔子倫理靈活、務實,包含中庸之道——過猶不及。“過”是指迷信神靈或天命;“不及”是什麼都不信,無知者無畏。

在孔子看來,“過”與“不及”都不好,君子對待祖先或神靈,應把持中庸之道:既不要太迷信;又要講禮法;神靈信仰是中介,借以表達生人情感,僅此而已。

所以孔子才說,未知生,焉知死?祭神如神在!

“祭神如神在”一語,含義深刻,耐人尋味,此言如同“顔回之樂”、“吾與點也”一樣,已成為曆代儒學公案。

根據錢穆先生解釋,此一言已道出孔子道德的“中庸”之道。

孔子是想說,誠是君子德性之本,隻要誠心愛人,祭神自然恭敬,無需假借外物。

孔子的話類似中國民間俗語——“心誠則靈”。這句話同時包含儒家“慎終追遠”之道德,意義深遠。

猶太教是佛教的分支(儒家佛教基督教)7

其次,如果簡單地說儒家道德不含宗教,一樣不準确,儒家後學已發展出包含宗教元素的儒學倫理。

在此需要首先排除荀子,荀子反對天命、“天志”,主張人定勝天,荀子儒學和孔孟之學差别很大。

孔子對信仰存而不論,荀子否定宗教,孟子則連接孔子思想,将儒家道德導向人文信仰,即舍生取義之說。人們常把孔孟之學稱為”道統“,根源即在這裡。

孟子說,四端之心人皆有之,君子應盡心知性,勤于實踐。孟子思想和《中庸》哲學,同出一途。《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須臾不可理也,可離非道。

《中庸》所講盡心、知性、知天,已接近宗教信仰,隻是不強調神靈意志,如基督教上帝。《中庸》哲學是一種自然天命觀,即國人常說的”天理“。

猶太教是佛教的分支(儒家佛教基督教)8

自漢代始,儒家公羊學崛起,把儒學道德神學化,立為今文經學,儒家倫理走向神化,成為嚴格的宗教信條,如著名的“五倫“之道(忠孝仁悌善)、三綱五常等。

漢儒董仲舒後,儒家道德和”陰陽五行“學說合二為一,成為一種特殊宗教——人文宗教。

和儒家人文宗教相比,佛教、基督教、猶太教道德,則呈現另外一些面貌。

如佛教。

嚴格來說,佛教不信仰神靈,信仰佛陀釋迦摩尼。佛教教理也不同于一般唯物主義,最為看重心靈提升和靈魂轉化。

根據佛教教義,凡人皆有佛性,隻要精進修持,勤修自我,凡人也可成佛,乃至修成正果。

佛家正果不是具體東西,是一種靈魂狀态或精神境界,一種特殊修持境界。佛家認為,一旦修成正果,靈魂即可超生,擺脫生死輪回,實現涅槃——一種不生不滅、無始無終、普遍永恒存在。

猶太教是佛教的分支(儒家佛教基督教)9

佛家之理和中國道教有些相似:都不重外力,重内修;不托神靈,信自我(主體)。這種修行思想和猶太教、基督教差别很大。

根據基督教觀點,上帝是造物主和超越性存在,和現世不屬于同一時空。這一點和佛教、道教有些不同。

佛祖釋迦摩尼或各路道教神仙——像太上老君、陳抟老祖、呂洞賓、張果老等,原來都是凡人,後來經刻苦修煉,最終悟道成聖。

但佛教倫理和儒家”内聖“之德又有所不同,儒家道德源自人性本善,佛教倫理來自釋迦教誨。

從終極意義說,佛祖釋迦教誨是佛教倫理的根源所在,是一切佛教教義的最終依據,因佛祖釋迦是佛教創始人,所有修行之道均來自釋迦摩尼。

據佛經記載,釋迦王子成佛後,将其對于宇宙人生之最終領悟,歸結為佛家諸條誡命,如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大乘戒、小乘戒等等,像衆生平等、不卧高床,不殺生,不飲酒,不淫欲,不妄語等。

可見,佛教除強調個人修行,同時信賴佛祖教誨,兩者結合,在佛理引導下,個人靈魂方得以提升。

猶太教是佛教的分支(儒家佛教基督教)10

歐美基督教則獨屬一路,把上帝恩典放第一位;個人信心第二位,最後才是個體德行。

基督教道德觀迥然不同于儒教”内聖“道德,同時和凡人皆有佛性的佛教倫理也有所不同。

猶太教是猶太民族的宗教,先于基督教産生,是世上最古老的一神教信仰。基督教和猶太教關系密切。

基督教源于猶太運動,是猶太教的變異形态。但基督教信仰在許多方面背離猶太教,導緻和傳統猶太教尖銳對立。

比如,基督教倫理和猶太教存在某些相同之處:

信仰唯一真神——上帝耶和華;同情弱者、慈悲為本;強調自食其力,反對不勞而獲。

基督教道德和猶太教倫理又存在諸多重大差異:

猶太教強調割禮,基督教廢除割禮;猶太教重視律法,基督教重視靈魂救贖(唯靈主義);基督教反對暴力,猶太教主張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基督教信仰上帝和耶稣,猶太教隻信仰上帝。

猶太教是佛教的分支(儒家佛教基督教)11

綜上所述,同儒家道德相比,佛教、基督教、猶太教,此類宗教道德有一共同點:

重視宗教權威,重視宗教情感,強調佛祖或上帝的引導、監督作用,個人修行需要借助宗教權威的助力,方能實現人格提升。這是宗教倫理情感的重要作用。

和宗教相比,儒家更重視自我人心,看重個體實踐,強調個人應積極進取,努力行善。正如《周易》所言:日新之謂盛德。

儒家說,君子修身不假外物,隻需發掘内在善性,即可盡人力,知天命。這是儒家内聖之德的優點。

儒家倫理也有一些局限性,如輕視宗教權威和宗教情感,不太重視外部監督,有時過于相信自我反省和自覺,故而顯得有些粗疏、簡單。

猶太教是佛教的分支(儒家佛教基督教)12

佛教、基督教、猶太教道德,既重視宗教權威和宗教情感,又強調道德标準之普适性、客觀性;既正視人性自身的缺陷或不足(基督教的人性惡、佛教的執着之念),又強調内外兩者之結合;主客觀互動,一并促進道德人格提升。這是宗教道德的優勢。

但宗教道德也有缺點:過于看重宗教權威的壓迫性、強制性,将宗教情感放第一位,有時弱化人性的善意和能動性,這是宗教倫理的局限。

恰恰相反,儒家倫理則首先看重人之本心和主體能動性,這是儒家道德的長處。

總之,道德文化是人類精神文明燦爛花朵,尊重、服從道德,行善積德,既是人性本能,也合乎社會需求。

無論道德來源如何,無論人性善惡,無論有無外部監督,助人為樂,本是一種做人的境界。正如孟子所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此為人生之兩大樂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